版次:012 2024年10月09日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健康体重,理想血压”。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5%。专家提示,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等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盐(钠)摄入、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血压多高需要引起重视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示,血压超过130/80mmHg就应密切关注。未使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严晓伟介绍,它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耳鸣、肢体麻木、心悸等。但临床发现,不少高血压患者没有不适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部分患者直到出现脑出血、脑梗死、心力衰竭及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因此,日常血压监测很重要。
“高血压往往起病隐匿,一些患者虽然血压升高但身体没有不适感,等到出现症状时已经比较严重,因此不可等有了症状再就诊。”严晓伟建议,有糖尿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以及50岁以上人群,均应半年或一年测量一次血压,如发现血压升高要及时就诊,并采取适当的药物、非药物治疗。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血压、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到2030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
高血压并非“老年专属”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并非‘老年专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处处长赖建强表示,“近年来,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通过问询,发现部分患者多有熬夜、酗酒等生活习惯,或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一些年轻人存在认知误区,认为高血压是‘老年病’,便疏于对血压的监控和管理;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该早监控,发现患病早干预、早治疗。”
因此,青年高血压也值得注意,同样需要定期进行高血压筛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尤以中青年更明显。专家强调,预防高血压,从健康生活做起,要注意减盐、减油、控制体重。其中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重指数,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应为18.5至23.9。同时,应合理控制腰围,建议男性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专家提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一些肾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等都有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需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此外,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遵医嘱服药外,减盐、控重尤为重要。《高血压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建议,限制钠的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5g以下;控制能量摄入,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限制饮酒或不饮酒;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
“高盐饮食、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等因素和高血压的发生及控制不良有直接关系。”严晓伟说,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不良时要特别注意减盐,可采取和家人分开放盐,不吃鸡精、耗油等调味品,在外用餐时用水涮一下再食用等措施,严格控制盐的摄入。
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呢?严晓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运动,以提升身体代谢能力、增强血管弹性,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运动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饮食方面多选择蔬菜、水果等低脂食物,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保持良好心态,适当纾解情绪、释放压力,有利于平稳血压;
少熬夜、不酗酒,以保障身体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正常运转。
对于已经患上高血压的人群,应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双措并举。“部分患者对长期服药心存顾虑,甚至自行减药、停药,或用保健品替代药品,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只要按照医嘱用药,长期服用降压药利大于弊。”严晓伟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