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余人参加义务劳动 83天修成4层楼的电影院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曾经的“高贵”

版次:009    2024年10月10日

《风从东方来》剧照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徐海涛

在中国西南地区,地广岔路多,所以“分道合于此”或“于此分道去”,从而约定俗成得名“两路口”的地方,我想是不少的。在重庆母城渝中区,就有这么一个名叫“两路口”的地方,它是一处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地标。

今天,我给大家摆一下我小时候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看到的重庆渝中区两路口的故事。

交通要道

两路口不曾改变的“身份”

渝中区的两路口之所以得名,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在1949年以前,两路口是成渝两地往来必经的交通要道。当时的“中大路”在此分道,一路通往成都,一路前往江北,因此得名“两路口”。作为交通要道,两路口自然成为了商业繁荣的中心。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各种交易活动频繁发生,使得两路口成为了成渝地区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路口的地位愈发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两路口的交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两路口周边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圈和居民区。

在我的记忆中,两路口始终是一个繁华而热闹的地方。小时候,我常常来到这里购物、逛街。那时的两路口,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到现代的时尚服饰、地道的川菜馆,应有尽有。每当节假日来临,这里更是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除了商业繁荣,两路口还是重庆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汇聚了多条公交线路,连接起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早晨,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和学生在这里匆匆忙忙地赶路;傍晚时分,又有无数的人在这里聚集,享受下班后的休闲时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两路口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商业设施不断涌现,但两路口作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身份”,从未因此改变。

回首过去,两路口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两路口将继续承载着城市的梦想和希望,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宽银幕电影院

两路口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

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两路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坐火车到了重庆,在菜园坝火车站下了火车,走出火车站。再走进菜园坝缆车站,坐缆车就可以到两路口。

当你刚刚走出两路口缆车站,你一定会被映入眼帘的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所震撼。

这座建筑一定像磁石般紧紧抓住了你的心,这是一座四层楼的建筑,非常雄伟,房顶是波浪形的,非常别致。房顶上面矗立着八个大字:“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在重庆这座山水之城中,两路口不仅是一处地理标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重庆从抗战时期的“陪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现代化都市的崛起。在这段历史中,宽银幕电影院无疑是两路口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

宽银幕电影院的建立,不仅是电影艺术在重庆的一次飞跃,更是两路口商业繁荣的象征。这座四层楼高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波浪形屋顶和雄伟的外观,成为了两路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那八个醒目的大字——“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更是镌刻在了每一个重庆人的心中。

走进宽银幕电影院,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宽敞明亮的大厅、先进的放映设备、舒适的座椅,一切都显得那么专业和精致。那些经典的影片,更是让观众们沉浸在故事的海洋中,忘却了外界的喧嚣。

宽银幕电影院不仅是电影的殿堂,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和放松。那些经典的影片,更是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回忆,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变迁。

一座电影院居然修了四层高。可能在当时全国都不容易再找出第二个来。

顶层是放映室、三层是楼座观众入口及休息厅、二层是堂座观众入口及休息厅、一层则是售票处。楼梯设在两端,堂座休息厅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室外平台,也就是大家喊的“柱廊”下面,因设置了六根装修华丽、高度接近20米的花岗岩贴面大柱,显得豪华和气派,这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放在现在这样的建筑也毫不逊色。

我记得在那个时候重庆有几个地标性建筑,一个是解放碑,一个是人民大礼堂,再一个就是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的前身是社交大会堂,1939年修建,地址在市中区两路口,设观众席位500余个,用皮包机放映电影。1942年9月,重庆市社会服务处与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在此设放映站,扩座位为700余个,每晚在此放映故事片和新闻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院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地政局接管,改名为红星电影院。1953年2月移交给市文化局管理,为局直属电影院。

1959年,市财政投资184.3万元改建该院为宽银幕电影院,市级机关干部、共青团员、驻渝部队官兵、企业职工、学生、居民等6万余人参加修建该院义务劳动,整个工程85天竣工,主体建筑2600余平方米,圆简形薄壳结构,风格简洁大方,成为当时重庆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观众厅分池座、楼座两层,设座位1514个。

银幕宽18米、高7.1米,音响、通风、冷气设备一流。1960年3月16日开幕时,首映中苏合拍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片《风从东方来》,观众耳目一新。

电影院名字虽冠有“山城”二字,但老重庆人都不说是山城电影院,大家都喜欢说成是宽银幕电影院。

这个电影院是当时重庆最好的一个电影院,票价都要比其他电影院贵一些。

可惜的是,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终归没有炼成“不败之身”,如今也已湮没在浩荡的岁月中了。

五路无轨电车

有四条线路要经过两路口

我小时候的两路口是一个非常闹热非常繁华的地方,两路口是重庆交通要道,是中山路与长江路连接点。两路口缆车站通菜园坝火车站。两路口的行人、车辆往来如流,非常热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路口有很多大型商店、文化娱乐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主要有成都铁路局重庆分局、市电业局、市文联、市教育局、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第一工人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山城商场和两路口百货公司、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等。

游览地有枇杷山公园、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市少年宫等。

两路口的天上布满了无轨电车的电线。

那个时候的重庆市一共有五路无轨电车,就有四条线路要经过两路口。

只有第4路电车不经过两路口,其中第三路电车还是以两路口为终点站。

电车要在两路口调头,所以两路口的天空中有像蜘蛛网一样的电车线。

重庆的五路无轨电车的建设时间分别是:1路电车线,1953年开始设计施工,1955年底建成的首条无轨电车线。起点站为上清寺,经两路口、文化宫、观音岩、重庆宾馆、解放碑、会仙桥到小什字,全长5.2公里。后延伸到朝天门。

1957年4月,动工兴建第二条无轨电车线,1958年7月建成。起点站杨家坪,经谢家湾、袁家岗、马家堡、大坪、肖家湾、鹅岭到两路口,全长7.43公里。后称3路电车线。

1961年4月,动工兴建第三条无轨电车线,1962年2月,大坪至石桥铺段建成。起点站为解放碑,经1路电车线各站至两路口后转3路电车线至大坪,经石油路、歇台子至石桥铺。1963年底又经高庙村、小龙坎延伸到沙坪坝,全长15.75公里。后称2路电车线。

1965年5月1日,第四条无轨电车线建成,起点站陈家湾,经小龙坎、高庙村、石桥铺、陈家坪、冠生园、石坪桥到杨家坪,全长10公里。后称4路电车线。

1965年动工建跨嘉陵江大桥的上清寺至观音桥段,至1975年2月建成,新线长2.2公里。起点站观音桥,经华新街、上清寺后沿1路电车线至解放碑,全长6.27公里,称5路电车线。

重庆电车线路共5路,总长度为45.7公里。

现在这些电车线路都已经消失了,只有老重庆人还记得。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