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门105仓库

历史学者何智亚说:“湖广会馆幸好当初拨给储运公司做仓库,若流落‘民间’,40余年多少变故,不是面目全非,就是灰飞烟灭了!”

版次:009    2024年10月15日

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日光,给仓库职工讲革命传统,不怕困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如今的朝天门地区

朝天门交易市场成立以来,棒棒军随经营户进场,起早贪黑肩挑背扛见证了发展。

现在名叫“湖广会馆”

□张川耀

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湖广会馆,因“湖广填四川”而诞生,是湖广人士在重庆建立的,也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

位于主城核心区的这一壮观精美古建筑群,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和几十年前朝天门的一个老仓库有着特殊关系,更和位于陕西路端头的重庆商业储运公司有着不解之缘。而储运公司为重庆增辉添彩的三件大事,件件足可载入重庆史册。

1

湖广会馆与一个老仓库

1954年初,重庆市国营商业储运公司成立,总经理沈之祚请来老红军曾日光,说:“老革命,公司决定请你出马坐镇,到东水门老城门洞一侧,将位于东正街芭蕉院的湖广会馆、禹王宫,把两百年前的会馆和庙子改建成仓库,出任书记兼主任。”同时提醒他,这会馆和庙子都是老古董,房屋结构不能动,但是要改造成储存货物安全、进出装卸和运输方便的仓库。当时,重庆市渝中区叫一区,按创建仓库的先后,依次从1字头排序过来,所以叫105仓库。

曾日光资格老、威信高,参加过长征,翻过雪山、走过草地,一生攻坚克难多,艰苦朴素是本色。他身先士卒,带领全库职工在不损坏房屋结构的前提下,将坡陡巷窄、高低不平的殿宇和偏房过道填平打通,整理出大小不一的二十多间库房,大库房有两三百平方米、小的也有几十平方米,总算勉强凑够了5000平方米。

这是一个锻炼和造就干部的地方,历届仓库领导,从老红军曾日光创业,到老八路崔福才接手勤俭办仓,再到杨洪源、任兴武、陈天成和吴大成等,他们既守成又开拓,一茬又一茬,不仅圆满完成了仓库使命,还在不破坏古建筑的情况下,上房补瓦防漏、修旧利废、除蚁(白蚁)灭鼠、吸潮防霉,最终让许多历史古迹得以保存下来。

105仓库也因各项工作指标的出色完成,受到多方褒奖。1958年5月,《重庆日报》以《勤俭办仓的一面红旗》发表长篇报道并配发社论,市委财贸部召开现场推介会,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学习。1959年国庆前夕,中央财经委副主任姚依林到105仓库视察,提出全国财贸系统都要向105仓库学习。1966年1月,中央商业部、全国财贸工会授予105仓库“全国勤俭办仓”红旗和标兵称号。20世纪70年代初,笔者曾担任公司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还专门排练了歌舞《补手套》、话剧《我的师傅》等参加市级财贸系统文艺调演,深受好评。

几十年来,105仓库多次有改造和重建的提议,刘希礼、贾学普等历届公司领导,为保留住“艰苦奋斗、勤俭办仓”这面全国闻名的旗帜,坚持不大修、不重建。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沿海商人找到公司领导,许出高价,欲购买仓库内雕刻艺术精湛的石墩、梁柱、门楣和匾额等老物件,公司领导有古建筑保护意识,态度坚决,始终不为所动。

20世纪90年代初,市文管部门组织专家考察、接管105仓库,拟恢复湖广会馆。专家们进入仓库查验时,看见古馆宏伟的外观、天上地下精巧的布局、梁柱堂馆原汁原味的精湛雕刻等建筑工艺大为惊喜,市政府副秘书长、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十分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保护得这么完好,幸好当初拨给储运公司做仓库,若是流落到‘民间’,40余年多少变故,不是面目全非,就是灰飞烟灭了!”

2

15年苦干掘出一座金竹宫

储运公司干得十分漂亮出彩的第二件大事,是20世纪60年代末,公司领导班子基本上是由转业军人组成,贯彻上级指示坚决,组成“人防工程掘进队”,笔者当年也参与了为期4个月的掘进开拓工程。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使用的只有风钻、绞车、手推车等简单工具,条件极为艰苦。当时正值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居民每人每月只有一斤猪肉、一两白糖、二两菜油……在啥都要凭票供应的情况下,从事人防工程掘进者,每月可有三斤猪肉、两斤黄豆、一斤菜油、一斤白糖、一斤叶子烟,外加两斤白酒、每月补助20斤粮票(粗细粮各一半)、三月一双解放鞋、半年一套劳动布工作服……这在当时,是极大的福利和诱惑。

整整苦干15年,在余家巷脚下、海员俱乐部大门(现在的金海洋商厦)与104仓库之间,掘进完成上联罗汉寺、下达朝天门地下通道万余平方米的同时,在陕西路地底30米深处,掘出多个避险厅堂。内部无梁无柱、空高两层楼,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大厅。经慎重研究,借朝天门流传的民间“金竹寺”的传说,取名“金竹宫”。工程将陕西路地底几乎掏空,四通八达如迷宫,储运公司在此建成功能齐备、当时重庆最大的现代地下娱乐休闲中心。

这一平战结合、开展多种经营的人防工程,先后被国防部、成都军区、国家人防办公室等表彰肯定和授予先进典型。党和国家领导人、四川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领导杨尚昆、廖汉生、迟浩田等莅临金竹宫人防工程视察,给予极高评价。

金竹宫声名鹊起,外交部曾组织36国驻华大使前来参观,朝鲜驻华大使馆把参观情况向国内汇报后,派出外联部长和人民军专班前来考察,外国友好城市和国内省市相关部门前来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金竹宫内镶嵌有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创作、重庆陶瓷厂烧制的三幅气势恢宏的万里长江、千里嘉陵和巴渝十二景瓷版镶嵌画,同时还按神话传说金竹寺,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了人物群雕。

3

“腾笼换鸟”而来的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青壮年农民进城谋生,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工厂企业焕发生机,个体工商户遍布,处处莺歌燕舞、一派欣欣向荣。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重庆新华路、五四路、青年路、体育馆劳动大道等“马路市场”如火如荼,连绵不断,再加上游摊小贩人声鼎沸、杂乱无章,给交通、城管、市容、环保带来一系列问题,人们形容渝中区就像个大乡场。

此时,中央文明办正在全国推行“五讲四美”,渝中区也正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为缓解交通拥堵,彻底治理脏、乱、差,除特勤车辆,所有货运及工程车辆,白天一律不准进城,并取缔个体工商户无序的马路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各物资站司纷纷开始在近郊自建仓库,从而使地处朝天门的商业储运公司多家仓库大面积闲置,经营难以为继。

面对生存危机,恰逢重庆财贸系统改革试点,储运公司陕西路分公司经理任兴武深知,朝天门历来是下江和西南商品分拨交易中心,于是针对新华路、五四路、青年路等个体工商户找不到摊位,而储运公司自己的仓库却闲置无用武之地的情况,积极向公司汇报、建言“腾笼换鸟”,把封闭的仓库打开,把马路市场的个体工商户请进来。此举得到领导充分肯定,一边组织实施,一边向上级汇报。

1988年4月27日,101仓库敞开大门,8000平方米的“朝天门交易市场”一期正式开业,中药材、化纤、针纺、小百货、小五金等230余家经营户入驻。路演非常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样板的说服力无穷,需求爆棚出乎预料,摊位成了香饽饽,经营户四处托人找关系联系摊位进场交易。

时任重庆市一商业局局长、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张文亭联名130多位人大代表,提交“建设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议案,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华路、青年路等三千多占道经营的商户,整体迁入朝天门市场。

随后市委财贸部决定,把附近3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全部腾空,改造成批零市场,将朝东路4、5、6巷高层仓库用天桥与陕西路平街连通。在储运公司示范带动下,朝天门地区部队仓库、学校、海员俱乐部、港口工人换班大楼、长航职工宿舍等,纷纷“腾笼换鸟”。朝天门地区同频共振、整体蝶变,一个超大型现代化批发市场逐步完善形成。1991年8月28日,以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为主体的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正式开业。

30多年来,朝天门批发交易市场由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发端,不断扩容改造,由八千平方米发展到后来超百万平方米,从一个商场发展到近四十个商场,上下五条街、东西七条巷,经营者近3万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全国六千多个知名品牌入驻,年销售总额超300亿元,日客流量保持在20万人左右,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朝天门交易市场自1996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交易市场以来,一直位列全国前三。

朝天门批发交易市场能有后来的盛景,不能忘记当年勇于破冰首航、敢为人先的重庆商业储运公司的一班人,不能忘记与众多经营户一同进场的“棒棒”们,他们是交易市场健康运行、蓬勃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更是不可或缺的齿轮、桥梁和纽带。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