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0月16日
□傅发明
对于有2300多年历史的奉节县,一说到地域性标志,大家都知道是夔门,她承载着奉节文化最为精彩华美的篇章。奉节因夔门而得“夔州”,因“夔州”而誉“中华诗城”;一谈到吃的,就晓得有盬子鸡。但尴尬的是,于很多人来说,对“夔”和“盬”两个字只认得到却不会写。就是奉节本土人,也很少说是夔州人,一介绍就自豪地说,我是“奉公守节”的奉节人。这缘于这两字的笔画着实多,多少有点让人犯怵,加之平时的工作学习也很少用到,也就没有去留意关注。其实,这两个字虽然比较难写,却十分有趣,不妨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据《山海经》记载,东海流波山有海兽夔牛,体形巨大,苍生而无角,虽然只有一足,但却健步如飞。传说夔牛聪慧无比,酷爱音乐,赢得东海龙王一个女儿的芳心,坠入爱河。但东海龙王不许女儿接触外族,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双双私奔,来到西南方一片浩瀚的水域,即今奉节一带,并生下了两条小小的夔龙,过上自由自在、终日嬉戏其间的生活。可好景不长,此事被龙王发现,夔牛束手就擒被押解回流波山用铁链锁于山顶,龙女也被带回囚于龙宫深处,幸运的是一双儿女因在外玩耍躲过一劫。而后因去帮助人间帝王黄帝平息“蚩尤之乱”,夔牛魂魄游出体外,鼓师剥下其皮制成夔鼓,又用其腿骨打磨成槌,雄浑而又如雷贯的鼓鸣使敌人闻风丧胆,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魂魄离开躯体的夔牛在巧遇一鸟国各种鸟鸣声中又悟出箫、笛之音后,腾云驾雾回到他相恋之地——当年生活的那片水域,教导其顽劣的儿子夔龙从此行云布雨,使得当地风调雨顺。夔牛也来到民众之间,教会他们音乐舞蹈,于是众人便尊其为夔神,当作图腾供奉。其传授的音乐舞蹈还被当地酋长传至中原,深得尧、舜欣赏。据说这图腾逐步演变,遂成今日“夔”字。同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大禹受尧、舜指派到西南地区治水,夔神面对儿子夔龙的极不情愿,一句“失去一己之家园,拯救百万苍生,孰轻孰重?”的教诲后,夔龙幡然醒悟,立即现出原形,凭着自己的一只独角,硬是将长长的山脉撞成两半,形成了一扇大门,洪水瞬间冲出长长的峡谷,便是今日之三峡,不仅消除了上游的水患,而且还增加了良田。人们为了铭记夔龙,便将这形似门户的峡谷称之为“夔门”。难怪奉节人无不自豪地说,“夔”字为奉节独享。为了让这“奉节独享”与“世界共享”和解决“只会说不会写”的尴尬,聪明的奉节人将“夔”字拆解升华为:三峡之首,高山仰止,万物成巳,秋兴赋八,厚重人文,神州唯夔。既体现了奉节的美丽风光、厚重历史,又便于人们好记。
再来说说这“盬”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一是盐池;二是不坚固;三是停止。似乎与发源于奉节的盬子鸡毫无干系。其实,奉节的盬子鸡是“盬子”与“鸡”的有机结合,距今有上千年历史,2011年该菜品已被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烹制工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陶瓦罐,圆柱体形,中间有些凸出,很像乐器中的“鼓”,名曰“盬(音古)子”,目前只有奉节竹园镇的乡间民窑在烧制。“盬子鸡”的创始人龚绍虞专门吟诗一首:“鸡不开叫腊肉香,大头萝卜配生姜。不用生水自有水,文武火用小火常。骨肉相离最适味,阴阳相调最壮阳。”其选料甚严,做工考究,它以高山松柴熏制的老腊肉和农家土鸡再辅以陈年大头菜用特制盬子汽蒸而成。其特点“冷凝蒸馏,化气为汤,肉质鲜嫩,汤醇味美,入味七分,回味三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这正是:大头萝卜腊猪蹄,一绝夔州盬子鸡。陶瓦罐开花冠戴,走红南北贯东西。
夔州、盬子鸡……奉节的“好山好水好地方,有诗有橙有远方”和美味佳肴等着你,这“夔”和“盬”两个字是不是已深深地写在了你的心底。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