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澄江镇宋代叫依来镇,如今虽显破败,但不久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迟暮美人的华丽转身——

北碚豆花土沱酒 好耍不过澄江口

版次:009    2024年10月22日

澄江镇街景

□姜孝德

破破烂烂的澄江镇,竟让我两次前往寻访。

民谚说“北碚豆花土沱酒,好耍不过澄江口”,正是这民谚的诱惑,我决定到澄江镇去走走。当然,也不能忽略古镇辉煌的历史和前世留下来的那些老房子。

1 澄江在宋代名叫依来镇

澄江镇南靠缙云山,北临嘉陵江,距北碚12公里,宛若一颗明珠掩映在嘉陵江小三峡的沥鼻峡与温塘峡之间。据说,澄江镇在宋代就已有了,名叫依来镇。我查了许多古书,最终在《元丰九域志》中找到:“璧山。州西一百里,三乡;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有重璧山、油溪。”宋代叫依来镇,后改作依凤乡,2003年并入七塘镇,地名至今犹在。说澄江镇在宋代属璧山依来镇,这真有可能,因为那时地广人稀,一个镇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县,况且在今天的地图上丈量,澄江距璧山依凤直线距离也就15公里。

关于澄江镇的得名,大多数人都认为嘉陵江水在澄江段特别清澈,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颇为别致,说清同治九年(1870年),嘉陵江涨特大洪水,澄江镇被全部淹没,于是这个地方就被人叫作沉江镇,文人嫌其不雅,于是雅化为澄江镇。

今天的澄江镇老街,是由夏溪口与澄江镇两地组合而成,全长大约有2公里。在过去的日子,这两个地方是各自独立的,只因商业繁荣、住户增多,才把两个地方联结了起来。夏溪一名,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得自作聪明地解释——夏溪是璧北河入江口一带,居民称呼璧北河。后来查到资料,真是这样的。此外,夏溪还叫礅子河。

2 这儿有一条10多公里的运河

澄江镇的出名,和历史上的几件大事有关。第一件应该是“造运河”。

在资料上看到夏溪口运河的时候,我十分茫然,因为我从来没听说北碚有运河。查了许多资料,才大致弄明白这条运河的往事。20世纪30年代,为了把山里的煤炭运出来,当地修了这条运河,从蔡子沟到夏溪口,大约有十公里。所谓修运河,其实是在原来小溪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筑堤坝……以便船能顺利通航。煤炭运到夏溪口,由于夏溪口水位与嘉陵江有较大落差,夏溪口的船不能直接进入嘉陵江,于是只能用车来转运。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很笨拙,但在当时已经比较先进了。

今天我们见到的运河堤坝,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在弯若长弓的堤坝处,30多米(有人说20米)高的堤坝,真可用壮观二字来形容。查看史料,可知当初建设这座堤坝颇费周折。第一次建成的堤坝,因设计者经验不足,建好后一蓄水就被冲垮了,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第二次便请了留学德国的骆敬瞻来设计,他的设计非常科学,迄今近百年历史,堤坝依然能正常使用。据说骆敬瞻还曾协助税西恒,建设了四川第一座水电站——洞窝水电站。

我一直很困惑查史料时看到的一段文字:从璧山来的璧北河在澄江汇入嘉陵江。可不论我怎么找,也找不到璧北河的踪迹。在互联网上查地图,甚至查卫星地图,然后又查阅了不少书籍,最终才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璧北河的下游就是运河。换句话说,当年被拓宽、加深的就是璧北河。

3 县长带2000人来“抢”澄江

澄江镇出名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抢澄江”。

从大的地理位置来看,澄江镇当时位于江北、巴县、璧山和合川四县交界处,这种地方以前叫“四不管”,加之山高林密,历来匪患猖獗。为防治匪患,澄江镇从1916年就开始成立峡防营,1923年又将峡防营改成峡防团务局,但治理效果都不明显。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他深知匪患的产生是社会问题,于是提出“化匪为民、寓兵于工,建设三峡”的口号,不仅最终解决了匪患,而且也帮助北碚各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1936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改峡防局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1942年又改实验区为北碚管理局,相当于一个县,管辖原实验区的地域范围,即澄江、二岩、黄桷、文星和北碚等5个乡镇。此时,澄江镇才真正划归了北碚。

澄江镇的“乡村建设”硕果累累,影响遍及全国,但有人不高兴了。1943年秋,璧山县的曾县长带了一支2000余人的队伍荷枪实弹到澄江镇耀武扬威,他们一边撒传单,一边呼口号,扬言要“收复失地”,把澄江镇抢回去。时任北碚管理局局长的卢子英前去劝说,曾县长不听。最后,国民政府派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张厉生前往劝说,劝到最后警告“如果一意孤行,那就撤销你的县长之职”,曾县长这才明白了问题严重,慌忙带着地方武装逃回璧山。不过,为平息事端,四川省政府答应一次性补偿璧山县300万元。后来,这笔钱不知怎么被璧山县政府一名办事员卷走了,从此人间蒸发。这事记录在1996年出版的《璧山县志》“重大政事记略”中。

今天,走在澄江镇的老街上和夏溪口的路上,总会让人想起一句成语“美人迟暮”。路边的房子虽然破了、旧了,但你仍可以从它的规模、造型看出当年的风采。从老街房子的数量和质量,我们来揣测它当年的住户绝对不少,而且也颇为繁华,难怪民谚会说“北碚豆花土沱的酒,好耍不过澄江口”。

4 “三个第一”足可载入抗战史册

澄江出名的第三件大事,当属“荣军实验区”。

1943年,抗日战争已进行了6个年头,战争中的伤残军人有不少人来到大后方的北碚。由于没有固定的安置,不少伤残军人处于一种流浪状态,个别的还以“老子为抗战流过血受过伤”而骄横滋事。在这种情况下,为伤残军人创建一个家,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总会的努力下,最后在澄江镇旁的运河口找到一个地方,建立了一个抗战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不仅为伤残军人疗伤,同时也传授技艺,政府希望他们伤愈后能自食其力。

当年10月15日,荣军自治实验区举行落成典礼,国民政府多位军政要员亲临现场。那天,实验区格外热闹,多国驻华使馆及各界代表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据说,为了替前来剪彩的宋美龄准备一个休息的地方,于是就修建了“美龄堂”。有人说,这房子是军阀兼实业家蓝文彬出钱建的。在该堂左前方,还有一幢房子,面积约200平方米,应是当时开会的大礼堂。70多年的风雨侵袭,吹打得让它如今只剩下了骨架。

若不是当地人带路,我大约是找不到该堂位置的。它位于川仪九厂内,而厂里几乎没人,想问路都找不到人。看见的那一瞬间,心里真还有一些感慨:80多年前的房子,居然还能穿越时光之河来到今天。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已修葺一新了。

据介绍,当年的这个荣誉军人实验区,是“抗战时全国首创、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荣军实验区,这三个“第一”,足以让它载入抗战史册。

荣军实验区建成之后,里面建起了制伞厂、被服厂、纺织厂和皮革作坊等,让能从事劳动的荣军参加劳动,从而走向自食其力的道路。

站在此处往东北方向望去,不远处就是那条运河。河水碧绿如玉,泛着涟漪,河岸上有不少人在钓鱼,谁能想到这里一片宁静与祥和的土地,当年还曾留驻过许多为抗战作出过贡献的伤兵。

5 冯玉祥慕名来澄江吃江团

澄江镇出名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如抗战时期不少文化名人曾到这儿小住。尽管当年澄江镇的繁华没有人记录,但文化人却记录了他们在澄江镇的往事。

最典型的是1942年夏,著名电影人郑君里在澄江镇举办表演艺术座谈会,历时40多天,当时活跃在重庆舞台的几十位知名演员参加了这次座谈会。1943年夏,郑君里在澄江镇艰苦奋斗,终于译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同时还写出了《演员与角色》。

当然,澄江镇的美食,也是吸引众多名人前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时,澄江镇的叉烧江团和清蒸江团十分出名,这道美食吸引了很多名人,他们吃后赞不绝口。为了品尝这道美食,冯玉祥也曾专程来过澄江。品尝过美味后,冯玉祥评价说“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想来当年的那些文化名人来到澄江后,大都会品尝这些美食吧。

历史的记载中,还有194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令部中央测量学校迁来澄江镇。可惜,笔者没有查到有关这所军校的更多史料记录。

看到澄江镇今日的破败,虽说有些遗憾,但也值得庆幸。原因就是,这些房屋虽历经风雨、战乱,如今居然还存在,并且在房地产开发大潮中能够幸免。目前,澄江镇已经开始着手保护抗战历史文化,这无疑是历史遗迹的幸事。这一工作完成后,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迟暮美人的华丽转身。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