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屏列画”说双塔

版次:010    2024年10月22日

“秋屏列画”中的双塔

□熊刚

万里长江在万州拐了一个弯,由南向北改写了南北两岸的地理概念。南岸的翠屏山,是太阳升起的东边,北岸的太白岩,是夕阳落山的西边。自宋代以来,文人墨客们反复吟诵赞美的万州“古八景”,翠屏山就占有三景——秋屏列画、岑洞水帘、蛾眉碛月。

清同治《增修万县志·地理志·山川》(卷四)记载:“南山,在县南,隔江三里,下瞰大江,即县之对山也。叠翠如屏,亦名南屏山。”南屏山就是翠屏山,像一道翠绿色屏风,横亘在长江南岸,美不胜收的诗画景色成就了万州“古八景”的“秋屏列画”。而错落有致地耸立于山腰和山脊高处的洄澜塔和文峰塔,俨然像一对“姊妹花”,相映成趣,这就是“秋屏列画”的“双塔”。

1

小时候,我家住在长江北岸的菖蒲溪,站在门前黄葛树下的院坝,透过万安桥眺望,翠屏山的千般景致尽收眼底。随着季节变化,翠屏山也变换着它的容颜和气质。江南早春,翠屏山梨园是人们踏青赏花的诗与远方,那一树树云锦似的漫天梨花,在和暖的春光下,如雪似玉。炎炎夏日,清晨总能看到一轮红日,从翠屏山喷薄而出,朝霞映红了浩浩长江的万顷碧波,万州城开始了一天的喧嚣和热闹。金色秋天,翠屏山迎来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稻谷风姿绰约地招摇,远远望去,就像一张撒满黄金的地毯。隆冬时节,翠屏山烟雨朦胧、天地苍茫,活脱脱就是一幅水墨江南田园画。

翠屏山“双塔”,山腰林木葱茏中为回澜塔,山巅挺拔耸立者为文峰塔。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双塔”模糊而神秘。被万州人称为“旧宝塔”的洄澜塔就在当年万州肉联厂旁的“冷库”边上。读小学时,我们在钟鼓楼搭乘过河船,多次去肉联厂,在洄澜塔脚下玩耍。在肉类凭票供应的年代,肉联厂赫赫有名,名气远远胜过洄澜塔,这里是下川东最大的猪肉屠宰和冷链生产基地,在这里上班的人们,脸上都有一种不由自主冒出来的自豪感。

耸立于翠屏山山脊高处的文峰塔,万州人称为“新宝塔”。在我的记忆里,文峰塔更多是一个地标概念。我多次跟随父母乘木船回黄柏老家过年,返回万州时,逆水行舟,船速缓慢,总觉得路途遥远,总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在等待和期盼中,当文峰塔映入眼帘时,我立刻兴奋起来,文峰塔对岸的万州城一览无余,我心心念念的家就要到了。

2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对“秋屏列画”和“双塔”有了新的认识。翠屏山林木茂盛,俊秀雄阔,被一代又一代诗人传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万州》诗中称赞:“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清初诗人孙本卓在《南浦八景·秋屏列画》中写道:“爽挹西山景,屏开玉器浮。茂林迷古寺,小港杂渔舟。翠列千岩晓,红深万树秋。天然图画好,清宓与营丘。”

清同治《万县志》记载,1746年时任万县(今万州区)知县刘高培在《万县八景·秋屏列画》中写道:“玉宇依空浮,移来映水墨。天上欲绘景,碧落缀颜色。岚气时深浅,月娥加组织。清风待有便,嘘拂此消息。”这些诗不但描绘了“秋屏列画”的神韵,字里行间更洋溢着由衷的赞誉。可见,翠屏双塔既坐拥风水宝地,更润泽文化底蕴。

3

翠屏山腰的洄澜塔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当时的知县孙廷锦主持修建。洄澜塔坐南朝北,系砖石混建而成的九层楼阁式塔,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为正六边形,建筑面积938平方米,塔通高29.82米。塔内部为木结构,六角攒尖式塔顶,塔门向东南,门楣下方镌刻太极图。整个塔的檐部做法较为简洁,由条石或青砖按叠色法砌成,垂首的样式均为龙首状挑角,龙口中含珠。塔门左侧有一碑,题有“清乾隆庚戌”字样。孙廷锦建塔题记碑嵌于塔底层正中石墙,碑文字迹半数风化剥落。

“蜀道愁过八百滩,滩滩险处觉心寒。”长江流经万州境内,江水湍急,岸边多礁石暗流,容易引发行船事故。“洄澜”为“洄旋的波涛,喻挽回局势”之意,建塔并以“洄澜”二字命名,就是要镇河妖江怪,“镇水”保佑一方平安和行船安全。洄澜塔所处江边台地的位置也经过精心选择,塔身通体刷成醒目的白色,用来提醒往来船只注意行船安全,起到了江边航标的作用。

1985年,洄澜塔成为首批公布的万县市(地)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塔址在海拔152米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需要整体搬迁。2006年12月,搬迁后的洄澜塔一砖一石按编号还原复建,重新矗立在江南新城的南山公园内。

4

文峰塔与洄澜塔相距约一公里,由时任万县知县冯卓怀倡导建成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修建时间比洄澜塔晚,它又被万州人称为“新宝塔”。文峰塔为六角十三层楼阁亭式,砖石结构,内原有木梯可上塔顶。塔高36米,塔尖为六角攒尖式,塔基为素面圆形,基台底径19米,高5.7米,前有踏道12级。除塔檐外,通身用石灰抹面。塔每层皆按六边的奇偶数相对开券拱门,以通风览胜。

如果说洄澜塔祈盼“宝塔镇河妖”,那么文峰塔则呼唤“文运兴万州”。古时万州,与其他地方相比,本地文人名士相对较少,学子科举屡试不第。有人给知县冯卓怀建言:“万州江山磅礴,应建一座振兴文风之塔,以彰显地方人文风水。”于是,冯卓怀就倡导乡绅商贾集资修建了文峰塔,祈求文风昌盛、才子竞出,以“使更多的后人高榜登甲第,显官居要路”。文峰塔建成后,已离任九年的冯卓怀撰书的《铭文碑》立于塔门左侧,与此塔珠联璧合。“万山峨峨,峙江之沱。浮图耸出,神秀天摩。如植巨笔,临江蘸波……”碑文大意是文峰塔耸立在万山之巅,像一支巨大的笔,以江水为墨,泼墨挥毫书写锦绣文章,气势必定惊人。

文峰巍巍,江流浩荡。“文峰塔”落成后,万州还真的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其中,有精通经史科举、写出感天动地《祭母文》的赵尚辅,有“诗书印三绝”、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家之一的刘孟伉,有高歌《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何其芳,有德高望重、硕果累累的著名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名誉社长刘江……

文峰塔依山临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文峰塔也历经沧桑,曾多次遭到雷击。2007年,万州区政府出资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迄今完好,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5

平湖潮涌,秋屏列画,大江安澜,涅槃重生。21世纪初,万州城市发展“过江推进”,历经20年的开发建设,铺展于整个翠屏山腹地的江南新城,已经取代了昔日“秋屏列画”的恬静秀美、清奇瑰丽,一座崭新的滨水宜居之城已傲岸而立。

古朴沧桑的洄澜塔和文峰塔,述说着翠屏山的过往,见证着翠屏山的嬗变。深沉厚重的人文历史、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现代城市的流光溢彩,就这样在相得益彰、天成妙趣的景致中,将三峡江城、平湖万州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关工委 摄影 方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