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0月24日
□马卫
20世纪70年代,农村常常要借东西。
借盐
盐不算稀罕物,不用票证,可常常有的人家做饭时没盐了,到公社供销社买,太远,来不及,所以向邻居借。拿个小瓷碗去装,用调羹量。一般借一两调羹就够了,赶场天称了盐后,立即就还。当时的盐价是1角7分一斤。
借火
煮饭要烧灶火,突然发现没火柴了,就向邻居借。一是借几根火柴,二是借火种,比如拿一块硬柴,到邻居家烧燃后带回来就行了。借火柴不用还,当时一盒火柴两分钱。火柴头有几种,黑色的、粉红色的等。梗为四方形的,还有扁平的。火柴盒上贴的“火柴花”图案,常被我撕来耍。
借粮
每到冬天,坝子里的穷人家都要向山上的富裕人家借粮。山里地广人稀,有富余粮食的人家多些。借玉米,第二年谷子收后还大米,借一斤玉米还一斤大米。借入方明显吃亏,但能借到粮,冬春不挨饿才重要,哪还计较吃不吃亏?如果不沾亲带故,还借不到玉米呢。
我二姨家差不多每年都要向我家和三姨家借玉米,但从来没有还过。她生育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煮一顿饭,就要好几斤粮食。几个表哥长得高高大大,全在1.7米以上。借粮的事,包产到户后渐渐绝迹。
借棺材
借棺材这种事,恐怕难遇上,遇上了就是奇迹。
1976年,我们生产队高敬元家就遇上了。那年5月,才40多岁的高敬元死了。他去世就用了他给老娘准备的棺材。他未婚,无子。安埋了他后,两个分了家的哥哥商量第二年夏天再给老娘打棺材。可是没想到,老娘死了儿子,入冬不久她也死了,就没有棺材埋。现做来不及,棺材用料讲究,要经过几伏几寒的木头才行,现砍的木头不能用,只好去借棺材。好在高家是大姓,为老年人准备好的棺材有好几口,借了一副来,才办成丧事。
第二年,高敬元的两位哥哥凑钱打了一副一样材质的棺材还给人家。
借瓦借砖借木料
我的干哥哥杨福军,和我家隔条沟住。他家有四个儿子,他行三。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所以他娶老婆不容易。他大哥三十岁才结婚,老婆是过婚嫂。
好不容易媒婆给杨福军介绍了个对象,这对象实在,只一个要求:杨福军得先修三间房子,搬出来住,就嫁给他。
20世纪70年代,农村修三间砖瓦房的难度,不亚于今天在城里买房。杨福军没手艺,只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哪有钱修房?
咋办?婚还是必须结的。只能借。
借砖。我家的砖就借给了他家。当时我家准备把柴房和猪圈房改造下,墙体用砖砌,替换过去的木竹栅栏;借瓦。借的是杨麻子家的,他家当时准备把两间草房换瓦房;借木头,用作柱头、檩子、椽子、大梁等。
就这么借,杨福军居然修成了房子,结了婚。一直到土地下户后,他才陆续还了借的砖、瓦、木料。这时他的孩子都几岁了。
借鸡
1992年,我到城口县黄安乡搞宣传,这天住在大雁村的严会计家。我们进屋后,坐着喝茶,他出门去了,一会儿回家,手里提了只鸡。
严会计有点尴尬地说,今年他家遇上了鸡瘟,没得鸡子,所以去借一只回来款待我们。我心里过意不去,太麻烦人家了。心想鸡子还可以借?
陪同我的乡干部说,大雁村离场镇远,有客来了割不了新鲜肉吃,所以家家都养不少鸡,杀鸡待客。如果没有鸡,可向邻居借,自己家鸡长大后再还就是了。
我深深感受到了山区的淳朴民风、山民的善良心地。
农村现在借东西的事越来越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以前了。(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