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凉粉

版次:011    2024年10月25日

□唐安永

我的老家位于奉节县西部,四面环山,植被丰富,树木葱茏,飞禽走兽繁多。秋后的山野,林木渐渐地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红彤彤的柿子、毛茸茸的猕猴桃、淡黄的刺梨、棕红色的橡子裸露枝头,香气四溢,形成秋后一道亮丽的风景。漫山遍野的野果,最受乡亲们青睐的莫过于栎树结出的橡子。

橡子外形酷似蚕茧,乡亲们戏称它为栗茧。它的树干挺拔伟岸,木质坚硬,叶片呈椭圆形、边缘如锯齿状,棕红色的果实比较坚硬,下半部分由酷似一杯状的外壳紧紧地包裹着,果肉宛若圆圆的花生仁,其淀粉含量极高。乡亲们常把它采摘回家后制作成各种美食,橡子凉粉就是其中一道绝美的佳肴,不仅筋道,还滑嫩爽口。

家乡的橡子凉粉,源于祖辈们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它不仅仅是一道独特的美食,还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份来自大山对淳朴乡亲们的馈赠。每年秋冬之际,成熟的橡子在栎树的枝丫上不停摇曳,勾勒出一幅撩人的图景。

一阵秋风吹过,成熟的橡子经不住秋日的抚摸、秋雨的洗礼,不停地从栎树上簌簌下落。在母亲的带领下,我提着篮子、背着背篓,来到茂密的树林间捡拾地上的橡子。偶尔还会遇上一只只小松鼠在林间欢快地跳来跳去,母亲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惊吓它们,那是松鼠在储备过冬的食物,它们要依靠这些橡子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橡子捡回家后,在母亲的吩咐下,我们将橡子底部杯状的保护壳一一剥掉,放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外壳完全炸裂脱落,继续将橡子仁裸晒,直到橡子仁呈现出金黄色,母亲才用透气的布袋子装着,挂在干燥通风处。

每逢节日,母亲准会将橡子仁取出,放入山泉水中浸泡数小时,再用泉水反复地清洗,直到黄色的水变成清水,橡子仁的苦涩味才完全地释放出来。滤干水分后,母亲将橡子仁放入石臼内,用木杵不停地杵捣,再把捣碎的橡子泥放入石磨,橡子泥在石磨的磨合下,嫩黄色的浆汁沿着石磨的缝隙缓缓地渗出来,流进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

随后,母亲将橡子浆用细细的纱布进行过滤,去掉残渣,留下橡子浆的精华,然后慢慢地将橡子浆液倒入大铁锅中,并吩咐父亲用大火熬制,沸腾的橡子浆液在锅中不停地翻滚,母亲用长长的锅铲在浆液中快速地来回搅拌,直到浆水变成黏稠的糊状。母亲不慌不忙地拿来草木灰倒进大碗中,缓慢地加水进行稀释,将过滤的草木灰液一点一点地倒入锅中,继续不停地搅拌浆汁,直到二者完全融合,母亲才让父亲熄灭灶膛里的柴火。

母亲将凝固的橡子凉粉装进木盆,小心翼翼地移至阴凉处,冷却数小时后,柔滑爽嫩宛如宝石的橡子凉粉就呈现眼前,让人馋涎欲滴。

橡子凉粉与大米、玉米凉粉相比少了些许绵软度,但它涩中有香、香中有甜的独特味道一直吸引着成千上万父老乡亲的味蕾,每当想起裹满红辣椒酱、蒜泥、花椒、野葱等色香味俱全的橡子凉粉时,激情的话儿溢于言表。

橡子可食用历史渊源,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橡媪叹》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诗意诠释了唐代末期,民间已把橡子当成一种粮食来食用了。其实,乡亲们对橡子的吃法还不仅仅是橡子凉粉,勤劳智慧的乡亲们还将晒干的橡子磨成粉,制作成可口的橡子面条和不同口味的点心。

橡子仁炖腊肉,也是餐桌上地地道道的一道美味。

每逢贵客拜访,热情好客的乡亲们毫不吝啬地从灶膛上方的横木取下腊猪脚、排骨等,与橡子仁一同炖,苦涩浓香的橡子仁合着腊肉的醇香,再加上一杯浓烈甘醇的苞谷酒,激情的话儿塞满整个屋子,欢笑声挤出屋子,飘向遥远的天际,其情其景不醉自醉。(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明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