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2 2024年10月26日
云阳全景
在重庆,很多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重庆小面名动全国。
而重庆小面所用的鲜面条,大多产自云阳。
“20万云阳面工,创造出占全国70%以上鲜面市场份额,年现金流超700亿元。”10月25日,在“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说得最多的是“面”,提及云阳面工,他的神情更是满满地尊重和自豪。
20万面工 7万家面坊
10月23日上午10点,在云阳县高阳镇工业园区的一家面条生产厂房里,几台设备正在有序地生产挂面。1个高3米的透明熟化箱中,面粉里的胶原蛋白充分发酵,吸收水分后,面筋网得以充分张开。
“这样制作的挂面,烹饪时吸水现象会减少,口感就会更加筋道。”车间师傅老黄说,他从18岁开始到面坊打工,现在已和面条打交道30多年了。
像老黄这样的云阳面工,如今已有20万人左右。他们遍布于国内200多个城市。
据云阳县面业协会会长陈绍全介绍,早在汉晋时期,云阳兴旺的盐业就引得北方盐商云集,云阳人也由此开始学习制作售卖北方人喜好的面食制品。采用盐卤水和小麦面制作的面食美味可口,一时风靡各地。面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云阳的面业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云阳人为了谋生活,走出了大山,也带出了云阳制作面条的手艺。云阳面在各地站稳脚跟,开枝散叶。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云阳人就背起行囊和传统面力机走南闯北,以面条加工为生,拉开开面坊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吃苦耐劳的云阳面工将生意越做越大,初步形成了现在的“云阳面工”的劳务品牌。20余万云阳面工开办的面坊达7万余家,每年创造产值上千亿元,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支撑起了全国70%的鲜面市场份额。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
“勤劳的云阳人靠着吃苦耐劳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它呵护好,做大做强。”2003年,云阳县政府专门创建了返乡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面工回乡反哺。由此,云阳面从一份份小事业,逐步走向一条条成熟的产业链。
2014年,该县政府牵线,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云阳面生产、销售企业组织起来,成立面业协会,推动产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换代、品牌推新,以高标准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7年,云阳县开设面工特色职业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制作面条的课程,面工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后,会在从业知识、素质、实操能力等方面接受考核,并按成绩评定为初、中、高三个专业层级。
2022年,“云阳鲜面”团体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对“云阳鲜面”的质量要求、工艺流程、生产环境、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都做了规定。
有了标准,有了规模,加上食品原料交易以及调料包等配料加工,云阳面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打造“云阳早面”IP
云阳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面业的发展?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表示,云阳人加工面条、做面食有历史、有传承,有人勤春早、不辞辛劳的动人故事。云阳将以创建中国·云阳“面食美食地标城市”为牵引,全力开展“面食带美食”行动。做响“云阳面”“董老肆包面”等地标美食品牌,每年打造云阳面食标准店100个以上,形成“云阳早面”百亿IP品牌。
在构建产业发展体系上,云阳将围绕“面食带美食”产业需求链、价值链、产业链、传播链“四个一”顶层设计,系统化编制云阳面食产业发展方案,通过做优面食原料基地、做强“云阳小面”市级特色产业建设基地、办好中国(云阳)面食文化节,推动“面食+农业”“面食+工业”“面食+商旅”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千亿价值。
在销售网络体系的构建上,云阳依托全国7万余家面坊、面店销售门店,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国内国外齐头并进的销售网络,拓展云阳美食、农特产品销售区,在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开设“云阳面食”店铺,加大产品出口美国、欧洲等市场准入认证,加快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提升云阳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拓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上,云阳将从组织、金融、人才等层面着力,为面食产业发展当好“面食服务员”。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