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的“亲戚”们

版次:007    2024年10月26日

□周成芳

我妈的亲戚,按理说跟我一家都有关系。可事实上他们只和我妈有往来,或者说只跟她单线联络。

昨晚我妈打电话给我,住29楼的侄女给她送了好多黄瓜,让我带点去吃。她特别强调是住29楼的。据我了解,她住的那栋楼里还有一个侄女,住在16楼。

我妈这人爱主动跟左邻右舍打招呼,管她认不认识,用她的话说挨着住就是缘分。两年前的某一天,我妈在电梯里遇见一位中年女子,她提着大包小包像是搬家,一问果然刚搬来,住29楼。我妈主动帮她布置新家,还带了家里的小东小西给她。女人感动极了,没几天就给我妈提来一篮鸡蛋。我妈又回赠给她几袋自己做的牛肉干。女子跟她是本家,都姓程。这下好了,女子改口叫她姑姑,两人越说越热络。

我妈人缘一向不错,听说“侄女”的女儿还没对象,就帮忙物色了一位帅气的警察,两人很快喜结连理。她“侄女”家来了客人,总要请“姑姑”坐上席。当“姑姑”的有一手好厨艺,隔三差五做些美食端给“侄女”一家享用。去年冬天,她“侄女”去了海南探亲,两人三天两头打视频聊天。我妈总说29楼的“侄女”对她很亲。我至今没见过那位“表姐”的尊容,我的两位哥哥更是对那位新增的“表妹”闻所未闻。

我妈那位住16楼的“侄女”,据说是一位教师。我猜测两人多半是在电梯或小区里认识的。我妈老跟我说那“侄女”太重感情了,上次她做了小手术,人家买了一大包补品来家里探望。这年头哪有无缘无故对您好的?我表示很不理解。我妈这才说,那家的小孩喜欢吃腊肉、汤圆、饺子之类的,我妈知道后就经常做了端去,还将自己做的咸菜、皮蛋、盐蛋之类的送到她家,一家人喜欢得很。可那些又值不了几个钱,我妈反复强调这点,称那“侄女”送的值钱多了,她内心很过意不去。

“她姓啥呀?”我随口问道。“跟我是本家呀,她见到我都是亲热地叫大姑。”我妈乐滋滋地对我说。

“也姓程呀?”我故意问她。我妈以前认的有些侄儿侄女其实是姓“陈”,为此我多次强调不同姓。“姓陈,反正读音差不多,你一天太较真了!”我妈对我的观点很不满。

我妈还有一个“表侄女”,是她去年住院认识的。那女的刚进病房时一脸的苦相,不停地打电话称自己命不好。我很反感负能量爆棚的女人。我妈倒好,主动和她拉家常,还把带来的水果给她分享。那女人像是遇见知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我妈痛说不幸家史。我妈很有耐心地听她唠叨,细声细气地安慰她。那女人的脸终于阴转晴,后来几天病房里再也听不到她骂骂咧咧的噪音。

我妈出院时,那女人刚做完手术,非要下床送她,两人加了微信,我妈跟我说那女人和我外婆同姓,让我叫她“表姐”。我妈从此又多了一门亲戚。

我妈后来常打电话关心那“表侄女”的生活。两人在电话里一聊很久。某天她竟然将那女人请到家里吃饭。有几位阿姨约她去农家乐玩,她笑嘻嘻地在电话里回绝了,说“表侄女”来了。那些阿姨也没多问,知道我妈的亲戚多,不是“侄女”就是“表侄女”,再或者就是“表弟”“表妹”之类的。

我妈说过两天她要去省城,“姨侄”开车送她去高铁站。她那个“姨侄”我见过,就在她住的小区附近卖厨具。我妈打听到他是外地人,又离异单身,就经常邀请他来家吃饭。那男人的母亲姓程,他叫我妈“大姨”。

我妈到底有多少“亲戚”,估计连她自己也弄不清,我也从不去干涉她到处认亲。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亲戚”,她的晚年生活才过得这么有滋有味。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