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大梁子有8个电话间 市民打长途电话要拿号排队

——重庆电话如烟往事

版次:009    2024年10月29日

重庆电话局接线员

□杨耀健

在手机时代,打电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在几十年前,打电话实属奢侈,说来话长。

抗战前重庆电话稀少

老式话机须总机中转

抗战前,重庆已设立东川邮政管理局,地址在太平门邮政巷。早年邮政和电话分立,未设邮电部,由交通部管理。在大梁子(今新华路)电报局附设电话支局。

抗战爆发,强敌压境,上海、南京等地长途电话器材及市内电话,全部拆卸装箱内迁。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武汉的电话器材也提前拆迁到重庆。在宜昌,为了传递抢运物资情况,电话局职工坚持到最后一刻,方才拆线撤退。这些电话器材陆续运到重庆,用于改进和扩充重庆市内电话和长途电话之用。

此时重庆电话稀少,且均为老式人工电话机,必须由总机中转。装机1650部,市区占1400部,江北、南岸各50部,新市区150部,电话号码仅四位数。所谓的新市区,初期拓展到两路口、上清寺一带,后来扩展到沙磁区、青木关、大渡口。重庆电话局设在长安寺,也就是如今长江索道站附近。另在上清寺、江北中街、南岸龙门浩,设立三个分局。

随着重庆人口骤增,机关林立,商业鼎盛,已有电话设备实难负荷,交通部调原南京电话局总工程师黄如祖任重庆电话局长,另调专家万竞先为工程处长,林步周为线路科长。前方战事紧急,迫切需要电话联系指挥。黄如祖立即在观音岩纯阳洞扩建新市区分局,并扩建长途台及军话专线台,昼夜施工。敌机狂轰滥炸,但施工人员不畏艰难如期完成。

1939年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国民政府各机关及重要单位,为避免损失纷纷迁往郊区。于是,兴建郊区电话网也提上日程,林步周亲自勘察线路,并带领工人施工。市区及郊区外线施工均在山坡上进行,电线杆由工人抬着爬坡上坎,其艰辛可想而知。

冒着敌人的炮火,重庆电话网逐年扩大,先以沙坪坝为指挥局,派工程师邸玉琛为主管,陆续设置了沙坪坝、化龙桥、小龙坎、老鹰岩分局。随后以北碚为指挥局,派工程师王同华为主管,陆续设置了北碚、歌乐山、赖家桥、陈家桥、青木关分局。至此,市区与近郊区之间,电话网初具规模。

此后,长安寺总局换装自动电话1500门,使用德国西门子话机系统,范围包括朝天门、陕西街、新丰街、储奇门、金紫门、打铁街、小梁子、较场口等地。

纯阳洞新市区分局换装自动电话1800门,使用美国自动电话公司话机系统,范围包括中山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以及上清寺、牛角沱等地。为防空袭,电话均装在地下室,新市区自动电话交换台则设在金刚塔附近。同时,在南岸和江北设立分局,为人工电话。过江有4对明线,用架空方法飞越长江。

因人手不足,尤其缺少技术娴熟人员,于是交通部兴办川、康、藏电政管理局话务员训练班,训练班设在大阳沟,第一期招生50名,多为流亡青年和在校学生。因情况紧急,学员未到结业即分配各局。话务员训练班办了多期,学员分配至全川各局工作。而电话技术人员训练所培训骨干,直属交通部,所址设在璧山,招生对象多为大学生,基础好,结业后学员充实各分局。

民用长途电话设在大梁子

市民打电话要先拿号排队

1943年1月,重庆电话局、电报局合并,成立重庆电话局。从此邮局可以收发电报、打长途电话,电报局亦可打电话、代办邮政。

当时,长途电话台设在金刚塔街63号,附设军话专线台、无线电话台和国际台(专与美国通话)。机站设在纯阳洞附近的防空洞,敷设15对长途专线,先进的载波机隐藏在彭家花园防空洞内。

长途台共有12组、记录台2组。军话专线正、副台各一组;无线台、国际台各一组。设有股长、话务领班、班长等职务,话务从业人员约100人。

军话专线台分为重要、次要两个台组。重要台使用者为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等人,次要台使用者为军令部厅长、处长和军政部署长、处长。军用电话一律优先转接。

1941年豫南、上高、中条山、长沙会战期间,战况激烈,每天来往军用电话最多200多次,少则100多次。军话专线台接线员可以听见通话内容,严格要求保密。

长途电话通达线路:东路沿长江通至奉节转安康转陕西南部及河南南阳、郑州、洛阳等地;西路沿成渝路到成都转南郑、宝鸡、西安等地,再转往西部天水、兰州等地。其中途经四川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地,与川北合川、南充等地联通;南路除直达贵阳载波西转昆明、南转湖南芷江、长沙、衡阳外,还延至江西赣州、上饶、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广东曲江等地。非敌战区各主要城市,重庆均可通达长话。

各主要战区,除二战区太原被日军隔断不能通长话外,一战区洛阳、三战区上饶、四战区柳州、五战区老河口、六战区恩施、七战区曲江、八战区兰州、九战区长沙,随时可与重庆大本营联系通话。

电话、电报、无线电台原先鼎立而设。自1945年元月起,奉交通部令,各地电话、电报、无线电台一律合并为电话局。除特等局外,分区设立管理局。特等局为重庆、南京、上海、北平、沈阳、武汉、广州等处。区管局有:第一区电话管理局辖陕、豫二省;二区辖苏、浙、皖三省;三区辖湘、鄂、赣三省;四区辖滇、黔二省;五区辖川、康、藏三省;六区辖粤、桂、闽三省;七区辖冀、察、鲁、绥四省;八区辖甘、青、宁、新疆四省;九区辖东北。另外特设台湾邮电管理局。

数字是枯燥的,但为抗战贡献力量,可敬可佩。战时重庆是全国电话中心,重庆电话局是全国电话总局。

民用长途电话由重庆电报局主管,营业处在大梁子,内设8个电话间,顾客拿号排队,如有空缺,服务生会依次喊号,轮到自己方可进入电话间。一旦通话便开始计时,依据时间长短收费,加急拨号、叫人或传呼,需另加费用。抗战初期可通话地点为成都、内江、贵阳、汉口、长沙、遵义、綦江、广元、夹江、乐山。中后期扩展到西南、西北各主要城市。

长途台12女工结为姊妹

同心同德肩负国家兴亡

长途台员工年轻人多,绝大多数是单身,住宿安排在纯阳洞和神仙洞。其中有12位来自湖北、广州等地逃难到重庆的女青年,参加培训班后分配到长途台,结拜为异姓姊妹。

工作环境是潮湿的防空洞,食物是米里掺杂着砂子、稗子、谷子的平价米,洗澡自己烧水,用的大木盆。抗建堂大剧院就在附近,她们也只去看过一两次话剧。中国电影制片厂就在附近,她们也只是去做过群众演员。在长大成人的关键时期,她们失去了许多不该缺少的东西,却提前领悟了人生中一些极其重要的道理。给她们这番教诲的,不是课堂、教科书,而是大时代,是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姊妹们同心同德,肩负起国家的兴亡。

长途台两次被敌机炸毁,却像金刚一样重新挺立。一次,在连续七天七夜的疲劳轰炸中,为保证长途电讯畅通,她们在防空洞里忍着饥渴,用嘶哑的嗓音呼叫着,紧密联系着各地。当她们从话机里听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听到失联多年的亲人在电话里喜极而泣,就会感到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是值得的。

12姊妹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负责业务最繁忙的机台,还不忘钻研业务。任秀珍以每小时接线58次的成绩,获得1945年全国工作竞赛委员会颁发的长途接线第三名奖状。也就是说,她每分钟就可接听一次长途电话。

业余时间,她们参加合唱团、业余剧社、上补习学校,生活虽清贫,却十分充实。半个世纪后,12姊妹在重庆团聚,回首抗战岁月,她们都说,倘若再年轻一回,她们还是要做话务员。

市内公用电话极稀少

乡镇电话仅巴县设立

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电话器材全部靠进口,战时电话主要由公教单位使用,私人装机的都是达官贵人,老百姓既无权也无钱安装。家中有急事,需要及时通知亲友,市内只好靠脚板走路,亲自上门告之。外地怎么办呢?据老人回忆,大轰炸期间担心外地亲友安全,又无钱打长途电话,于是相互约定每月通信一封,收到信表示健在,无信寄来则凶多吉少。

市内交换台早年已可呼叫黄花园、玉森农场、征收局、行营总机、财委会、巴县政府、江北县、运输总队、民生公司、巴县农场。但市内公用电话少而又少,只是在闹市区和特大居民点设有电话亭或代办处。顾客前去叫通对方代办处,管理员帮忙喊人接电话,双方才能通话。

乡镇电话仅巴县设立,总机设在城内劝工局,号码只有两位数。交换台设在主要乡镇,共16处。第一交换台可通达惠民、忠兴、二圣、永兴、迎龙、楝青等乡镇,分总机可通达长生、广阳、大兴等乡镇。

因话费昂贵,一般老百姓没打过电话,私人用户更是极为稀少。大家闺秀周淑芳回忆,她家当时有一部电话,亲友上门来看见了稀奇得很,都要试打一次过瘾。

194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重庆电话局。12月8日,接管电话总局和第四区电话管理局,重庆电话业掀开新的一页。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