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1月01日
战壕
□黄濂清
关,《辞海》里的注释是:“要塞也。”即出入的要道。
杨柳关,因山上山下、山前山后遍地杨柳,故名。系由陕入川或由川入陕的要道之一。区划调整后,是四川省开江、宣汉与重庆市开州两省市三区县交界之地。虽未有雁门关、山海关之赫赫有名,却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中浓墨重彩之笔。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是怀着凝重、肃穆与崇敬、景仰的心情到访的。
杨柳关——“兵备三千铁甲,地连二百雄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红四方面军经陕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纠集地方武装110个团约20万人,兵分6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10月16日,红四方面军会同川东游击军(后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共同围歼聚集在开县(现开州)、开江、宣汉县边境国民党军队刘存厚的23军廖雨辰师、魏邦文师和刘湘的21军王陵基师,约8个团兵力。10月25日下午,川东游击军司令王维舟在下八届文家祠堂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确定包括进军杨柳关的作战方案。他亲自指挥两支队伍配合红军主力直攻杨柳关。战斗于26日17时打响,激战三天三夜后,敌军见四面八方红旗招展,大小山头炮声隆隆,喊声、杀声直冲云天,顿时手足失措、方寸大乱。即刻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争相逃命。于是,逢岩跳岩、逢坎跳坎,伤亡无数。我军一直穷追猛打至开县高桥镇,与川东游击军转战4年多的国民党军队就此消灭、失散。10月30日,红军1000余人顺利占领杨柳关。
史料记载,在杨柳关战役中,王陵基首战溃败,恼羞成怒。即挖空心思使出一招:急令其驻万县(现万州)第3师参谋部将王维舟胞兄弟王佐卿、王天干及胞侄王心恒、王心燕扣做人质,威逼王维舟让出阵地。
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成,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王维舟义愤填膺、满腔怒火,亲自上前线调兵遣将,运筹帷幄。除以重兵防守杨柳关外,另以主力从杨柳关左右两翼迂回,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夹击敌人,将敌军赶出数十里之外,赢取了第二次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据当年参加杨柳关、七里峡战役的老红军回忆,红军和川东游击军以阵亡近100人、敌军毙命1000余人的代价而大获全胜。如今,杨柳关至七里峡一带的山头沟梁,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将士的坟墓、战壕,激战后留下的枪弹壳、练兵场、哨所和作战工事等遗址、遗迹等。
站在杨柳关,对面就是小坟塘、大坟塘、杀牛凼了,你窥见过战场上白骨纷纷、热血殷殷的惨烈场面,你是不是因战而名哩?
红军到来,杨柳关战役的胜利,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扩大了苏区,增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离开后,开县、开江、宣汉等地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一些歌颂红军胜利、盼望红军归来的民间歌谣:
(一)
红军打下杨柳关,
干人①心里好喜欢,
土豪吓得钻洞洞,
军阀哭得喊皇天。
(二)
四川有个王维舟,
领导干人杀瘟牛②,
杀了瘟牛炖汤锅,
老蒋③哭得泪长流。
(三)
乡长保长你莫歪④,
红军就要过关来,
再不低头来认罪,
谨防砂罐⑤把花开。
(注:①干人,方言,指穷人。②瘟牛,指刘存厚等军阀。③老蒋,指蒋介石。④歪,方言,指逞凶。⑤砂罐,方言,指人头)
上上下下,曲曲弯弯,我们终于登上海拔1100米的杨柳关了。它在连绵起伏、蜿蜒曲折的大山梁西北端,漫不经心地斜躺着。不知被谁用刀或斧狠狠地砍过一刀,刀削斧劈间便形成了一个关隘,险峻、雄奇,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儿神秘。
战壕——以前,我们只是在电影、电视里看见过。如今,我们终于走进松柏掩映、荆棘丛生的战壕遗址了,宽约1.5米、深约1.5米,坑道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深深浅浅,坑坑洼洼。就是在这样的狭小空间,多少将士在这里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多少兵将在这里摸爬滚打、吃喝拉撒。无论山穷水尽还是弹尽粮绝,他们都跃马横枪,他们都冲锋陷阵,他们都穷追猛击,他们都前仆后继……
乡干部胡敏能说会道:大家小心点儿,谨防绊倒、摔倒。她还提醒我们,千万千万仔细观察战壕的坑沿坑壁,说不准还能捡到锈迹斑斑的子弹壳或弹片,那是当年留下来的痕迹与印记。
一溜一滑,走走、停停、看看、摸摸,长长的战壕很快就甩到身后了。尽管我们已全神贯注了,但终未看到“锈迹斑斑的子弹壳或弹片”。这并不重要。只要我们记住,他们都还活着。
“无名红军墓”背靠青山,两轮精粝的青石不规则地堆砌着。黄土里掩埋的是你们年轻而残剩的尸骨吗?你们身上曾经汩汩流淌的鲜血都洒向了何方?
活在自己的信仰里,长眠在别人的故土乡间,和泥土、小草、松柏永远地长在一起了。
墓碑高1.2米、宽0.8米、厚0.02米,黑底红字,仿大理石材质。
有人慨叹:应该塑一座丰碑的。
不!他们的气质、气韵、气魄早已镌刻、烙印、矗立在杨柳关人心目中——威武、挺拔、雄壮。
面对这墓、这碑,我们还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你是谁?你们是谁?
你们虽然没有名字,但都有父母,他们姓张、姓王还是姓李?
你们是出生在天之南、地之北?
乡亲们是叫你们狗娃子、猪娃子、牛娃子?
家里人是喊你们周老么、吴老二、郑老三?
……
90年了。野菊花开了又谢。我们和烛光一起怀念。
谁写的?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近些年,每逢春节、清明、“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一排排、一队队穿戴整齐的中小学生前来敬献花篮。他们都举起稚嫩的手臂,庄严宣誓: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要“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持到底,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你们可以瞑目了。
青山常在,后继有人。
祖国锦绣山河,人民幸福安康,这不就是我们告慰英烈、激励后人的最好方式!
勤劳创造财富。杨柳关啊,由穷变富已入关,由富变强再闯关吧!(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