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1月11日
南川观音岩驿站
□余道勇
十月的一个周末,我又一次踏上寻山之路。进入仲秋季节,金佛山的气候变得极为温和,让人舒适。我们呼吸着山间的新鲜空气,去寻找那些曾经行走在大山里的人类足迹。
这一次,我与驴友决定去走访观音岩驿站,去寻找那一段川黔茶盐古道的印记。
观音岩驿站是川黔茶盐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往北可通达南川城去往重庆主城和木洞长江码头;往南则可以去往贵州,甚至可以通达大海,是古时大西南重要的跨省驿道。
从南川城区出发,过大铺子、三泉和半河,可以看到远处雄壮的龙崖城,以及那道如梦如幻的龙崖飞瀑。这一段路,是川黔古道上著名的“四十渡”峡谷。从三泉到观音岩驿站,需从溪谷中穿行,古时没有桥梁和公路,行人要从溪流的左岸到右岸、从右岸到左岸来回往复四十八次,才能穿过这道峡谷,故称之为“四十八渡水”。现在的半河场,就是因为正好位于四十八渡之半而得名。
这条小溪流,是乌江水系大溪河的源流之一,叫龙岩河,发源于金佛山北麓和龙崖瀑布。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南川有两任知县为了保障这条川黔古道的通畅,对四十八渡古道进行过整修和加固,但一遇到山洪或雨季,人们仍只能望路兴叹。如今,平整的柏油公路贯穿其中,人们不需再“竹杖芒鞋”就可通过峡谷而直达观音岩了。
过了半河,仍找不到一丝古道的痕迹,据当地村民讲,从陈家沟方向上行,便可找到古道。省道和高速公路在这里交织,而四周的山峰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纵横交错,如一摞摞书本堆积和分布在金佛山翠绿的山体之间,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山水、这峰岭蕴藏着读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天书,因此这里也叫作“万卷书台”。
古老的石板路早被茅草和荆棘淹没,已很难找到踪迹。幸好同行的老冷两年前曾走过一次,依稀记得陈家沟的位置。我们从一条机耕土路步行到陈家沟。陈家沟是一个小村庄,仅有的几户人家刚刚搬迁,数处房屋已拆除成为废墟。在废墟后面的一条小沟旁,我们终于发现了石板路的痕迹。但走不了几十米,道路便被茅草荆棘及枯树残枝挡住去路,我们不得不以手护额,弯腰弓背避开芒刺而行。越过三四道“封锁线”,迎来一段较为完整的石板大路,路约一米宽,蜿蜒曲折,左侧溪流潺潺,右边则是山岭绝壁。青石板上积满了浮尘,但依稀可见被踩踏得光润滑亮。这就是川黔古道的真实面目。我们欣喜若狂,以为这样便可顺利到达观音岩驿站。
但我们高兴太早了,再往前走两三百米,山路越来越窄,我们又钻到了荆棘丛中去了。前面被浓密的灌木丛堵得走投无路,我们只得回头,在折回数十米后,在左侧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旁,找到了正确的路径。
再往上,虽仍在荆棘丛中穿行,但总算走在了正确的路上。汗水湿透了衣服,芒刺划破了手臂,在汗水的腌渍下隐隐作痛。已经可以望见观音岩的巨大岩体了,站在一处山坡上,身后亦是巨大的岩壁,对面山坡上层层叠叠的页岩如巨幅图书重叠,我们已经走进了万卷天书阵中,远岫遥岑,积石为峰。山谷的凉风,一阵阵吹来,汗水变得冰凉。
再走一段上行的石板路,终于到达了观音岩。这一段不足三公里的古道,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这里有一块突出的岩石,如一个巨大的屋檐。在古驿站之前,人们常在岩石下面遮风挡雨,祈求一路平安。于是有人在巨石下建起了观音像、观音庙,以此来护佑行人平安。
岩体下建有一尊巨大的观音坐像,坐像前面立有两根方形石柱,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右联依稀可以辨认出“菩提世结因缘果”字样,左联已无法辨认。两个石柱相对的那两个面,刻有莲花、吉祥鸟和神兽等图案,做工很讲究。
再往上行,便是观音岩驿站的街道。两侧房子均为木结构,有一层的也有二层的;屋檐下有廊道,街道全是青石板铺就。这些房屋,便是过往挑夫和商客歇息过夜的栈房,现在有的改造成了民宿和书屋。
据史料记载,观音岩驿站是重庆经南川去往贵州道真等地的必经官道节点,形成于清中晚期,现存街道铺面建成于民国初年,在川湘公路修通前,这条跨省通道承载着渝南黔北十多个县的货物交换和运输功能。
在观音岩生活了一辈子的谭姓老人介绍,过了观音岩,古道一分为二,左路经崇岭岗、小河场向东去往贵州道真等地,右路则经马嘴、石梁桥往西到大有、庞官渡去往正安、桐梓等地。
曾经的繁华褪尽,观音岩现在的交通功能不再,留给游人的是无尽的想象。与众多的古道驿道一样,观音岩驿站既是我们走向远方的休憩港湾,也是我们从远方回家的希望寄托!(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