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五十三梯的抗战记忆

版次:010    2024年11月12日

□舒德骑

五十三梯,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圣泉陡石村与德感篆山坪交界处。这地名取得很通俗,没什么特别含义,无非就是因地制宜而命名罢了。但是,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地方,却因抗战时期一段特殊的历史而扬名于世。

1

1937年12月,日寇为动摇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开始对武汉实施大规模、“无差别”的轰炸。如此一来,武汉的机关、学校、工厂和大批平民百姓,只好向重庆转移。

在浩浩荡荡的转移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队伍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们就是武昌美术学校的师生。

武昌美术学校,简称“武昌艺专”,创立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与“北平艺专”“杭州艺专”并称为三大艺专。武昌艺专的创办人为社会贤达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蒋兰圃是武昌首义的功臣,他拒绝接受湖北省警察厅厅长一职,毅然“毁家办学”——卖掉家中田产和轮船公司股票,筹资创办了武昌艺专。

武昌艺专创立之初,设有绘画、西洋画、艺术教育三个本科系,另附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教师主要由国内著名的学者、艺术家、海归画家组成,具有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教学水平。闻一多、冼星海、贺绿汀、吕骥、唐一禾、庄子曼、彭友贤、倪贻德、关良、彭沛民等知名艺术家和教育家先后来校任教,同时学校还聘请外籍艺术家任教。

2

不幸的是,在日寇轰炸武汉时,武昌艺专成为重点轰炸目标,学校的建筑及大部分教学的仪器、标本、教具、图书、字画、文物等都被炸毁,学校遭受巨大损失。

1938年夏,武昌艺专的800多名师生,冒着敌机轰炸,开始了艰辛的长途跋涉。他们在湖北宜都短暂停留后,辗转来到重庆。到达重庆后,因市区迁来的机关、学校、工厂实在太多,并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武昌艺专几经周折最终迁至江津篆山坪“五十三梯”。江津人民将远道而来的艺专师生视为亲人,千方百计腾挪搬迁,将他们安置在刘家祠堂、李氏祠堂、邱家湾。

在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的环境中,武昌艺专师生终于在相对安全的江津“五十三梯”安顿下来。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教学环境。他们刚安顿下来,就开始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学生们都集中在院坝里,齐声高唱由冯力生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歌》。校歌的上半部分描述了美丽的江城、美丽的校园;下半部分述说了办学的艰难和学子们传承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因歌词朗朗上口,曲调铿锵有力,久而久之,当地村民和学生也对武昌艺专校歌熟悉起来。到最后,当地不少人也跟着唱了起来。

3

武昌艺专是一所思想开放的学校,长期支持进步师生进行革命活动。创建之初,学校就聘请了不少进步艺术家前来任教,也吸引了大批进步学生来校学习。共产党人张执一、安静、黄钢等人,就曾以学校为掩护,长期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此外,唐校长还以集邮为名,竭力保护进步学生相互通信。

1944年初春,冯玉祥将军辗转四川各地,开展抗战宣传、募捐活动。他来到江津后,听说武昌艺专就在此地,专门步行来校宣传抗日。他号召学生们珍惜时光,学好本领,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战中去。事后,他还专门写诗赞赏该校师生“真是英雄汉”。

抗战期间,武昌艺专在“五十三梯”办学8年。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宣传抗日救亡,课余时间还帮助当地百姓农耕。学生从这里毕业后,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有的还直接扛枪走上了战场。

1946年,武昌艺专迁回武汉,以汉口“宁波会馆”作校舍继续开展教学。1949年5月武汉解放,武昌艺专与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合并,组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此后历经数次分合调整,成了今天的湖北省美术学院。其中武昌艺专的音乐系,就是武汉市音乐学院的前身。

武昌艺专建校百年,见证了中国美术、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