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山双龙村

版次:010    2024年11月12日

南岸区双龙村内盆景园数量众多,各具特色。

□赵瑜

南山双龙村,就在“大金鹰”脚下,历史悠久。一百多年前,它和其他村一样地处荒山野林,只有少量茅屋农舍。20世纪初,留法医生汪代玺从丁家购得这片土地,他爱种花草树木,创建了“生百世俱乐部”,村子也跟着起了变化。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看中了汪山(现南山双龙村)、黄山一带地方,国民党达官贵人、商界巨贾等在汪山一带兴建别墅,汪山一时冠盖往来,全国闻名。

南山境内有一座小山,名叫袁山,在“大金鹰”岩下,水井旁有两个小山堡形似龙头,故名“双龙井”。1949年前,袁山是英国商人安达生的产业。双龙井天旱不涸,清冽甘甜,安达生进城必随身携带井水一瓶以供饮用,该井因此驰名全市,达官巨贾也纷纷雇人来此井挑水饮用。这也是双龙村村名的来历。

古时,有泉是吉。古人说:“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现代人喜欢涌泉,图其健康与野趣。听说双龙村至今涌水仍旺,喜欢养生的人专门上山取水饮用。

听了双龙村的传说,我们来到村里的盆景艺术园参观。以双龙村为代表的南山盆景,多次在全国盆景艺术展乃至世界盆景展中获奖。南山盆景种植可追溯至100多年前。1913年,富商黄德宜从夏姓人家购得大块土地,在此修建别墅和花园,人称“黄家花园”,这就是后来的黄山。

黄山成为官贾的游乐场所。1927年,留法医生汪代玺向丁姓人家购得丁家山,改称“汪山”,并种植梅、桂、茶花等花卉植物,后被称为“汪家花园”,这就是今南山植物园的梅桂园。双龙村的盆景主要分为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花草、微型、壁挂、异型七类,以传统蟠扎技艺见长,主枝干虬曲多姿,端庄雄奇,具有一定的格律,如“滚龙抱柱”“大弯垂枝”“对绰”“方拐(即弯)”“三弯九倒拐”“直身加冕”等样式,需要作者有扎实的蟠扎功夫。南山盆景技艺于2011年被评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龙村村民告诉我,著名的南山蜡梅也是村里的产业。南山蜡梅在全国闻名,种植历史相当久远。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在诗中赞颂它“闻道寒梅放,黄山最可观”。南山蜡梅尤以双龙村种植最多,品种最好,其中极品有“素心蜡梅”。

南山蜡梅幽香沁人心脾,深受人们喜欢。双龙村村民注册了“南山蜡梅”地理标志,制作了精美的包装盒,将南山蜡梅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等地。

正午时分,到了村里吃午饭的时间。我想,虽然吃烤全羊的季节错过了,但来点土鸡和土猪肉也很好呀。想着想着,口水就要流出来了。信步走进一农家小院,点了一份“一鹅九吃”。用鹅做出多种菜肴,每味尝一尝,又香又嫩,再佐以用冰糖桂花酿成的南山桂花酒,真是“舌尖上的南山”。我们一边吃,一边闲聊往事、友情、诗歌、小说,交流着自己的创作计划和理想。大家好像都醉了,有人端着酒杯热烈地朗诵,有人豪情万丈地唱起歌来。

饭后随意走走,居然在月亮湖边找到了一块草地。月亮湖的水,清得像镜子、绿得像碧玉,草地也细软得像一块大毛毯,怪不得很多人都来此打卡、摄影。我们东倒西歪地坐在草地上,开启了又一场畅聊模式,相约着下一场聚会。

去南山寻访双龙村,历史文脉、美景美食、清新山风、多姿盆景都在欢迎我们。(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