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广东的李惠堂,是中国足球成就登峰造极的第一人,曾两次率领中国队挺进奥运会
版次:009 2024年11月15日
□张川耀
11月14日,世预赛18强赛第5轮,国足客战巴林,以1球小胜。央视依然没有转播,但对中国足球的期许和祝福,我们每一个球迷都毫不吝啬。
当下中国足球的积贫积弱,让我总是不禁想起刚过119岁诞辰的李惠堂。他是中国足球成就登峰造极的第一人,世界影响巨大;他为国争光、彪炳千秋、扬威中华。
1967年4月5日,也就是57年前,联邦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第15期公布,通过全球投票,评选出中国的李惠堂、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五人为“世界球王”。
足球之星 他从中国香港脱颖而出
李惠堂(1905.10.16——1979.7.4),祖籍广东梅州五华县横陂镇,父亲李浩如(1858——1934)在香港从事建筑建材业,香港嘉应商会创始人,家境殷实。李惠堂,出生在香港,5岁开始在老家用柚子球踢进狗洞,10岁时以出色的球技,遴选进1862年港英当局创办的皇仁书院,与港澳商界名人霍英东、何鸿燊等是校友和至交,孙中山、廖仲恺也曾是该校早期学生。位于铜锣湾的皇仁书院是港英政府首所官立直属重点,尖子生入学不收学费,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德智体培养。
当年皇仁书院的足球队是香港足坛劲旅,从小踢柚子球长大的李惠堂属相小龙,一见绿茵便如鱼得水,浓郁的氛围,出色的教练,热爱、执着、刻苦、悟性、用心、健硕、耐力成就了他,迅速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他足下似有磁力,控球盘带迅疾、外拨内扣娴熟、拉球变向稳准、接球过人巧妙,左右开弓、倒地铲射、帽子神功独运,在书院被誉为“足球优才”,社会上称他为“足球神童”。
1922年初夏,时年不足17岁、身高1.82米的李惠堂离开皇仁书院,加盟香港足球劲旅——“南华队”。司职前锋的他以“飞镖”“重炮”“卧射”“帽子戏法”……创造奇迹、制造精彩,每每让观众看得瞠目结舌、拍案叫绝。屡屡为“南华队”在港澳比赛中折桂,球迷们赞誉他为“少帅”“旋风”“球怪”,迅速成为球队的核心和灵魂。
1923年5月,第六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不足18岁的李惠堂应征进入国家队。在日本大阪,面对强悍的东道主日本队,“李铁腿”“魔术师”锋芒初露、发挥出色,中国队以5比1击败对手,李惠堂一人踢进3球。同年8月,其父李浩如见儿子这样为他长脸,为进一步培养、激励、锻炼其球技,去见更大场面,开创更大事业,于是慨然资助“盘缠”,李惠堂同“南华队”造访澳大利亚,在同全澳冠军“新南威尔士”的交锋中,开场仅5分钟,李惠堂竟梅开二度,最终以3:0的比分完胜。归国途中,他即兴作诗一首:好事西人创足球,欲凭膂力骋骅骝。丈夫养就浩然气,一脚踢翻五大洲。由此可见其凌云之志。
为拓展发展空间,1926年初,李惠堂来到中国足球运动蓬勃开展的上海,到大学和向社会征召,挑选出戴麟经、梁玉堂、周家骐、冯景祥、孙锦顺、周贤言、包家平等球技超群的队员,组建“乐华业余足球队”。此时的“上海足球联合会”,实际上由租界洋人掌控,国人称“西人足球联合会”。成立不到半年的“乐华队”参加“西联会”足球赛,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对决蝉联9届冠军的英国“腊克斯队”,艰苦鏖战终以4:1的大比分获胜,改写洋人独霸中国足坛的历史。此役昭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坊间传颂“看戏要看梅兰芳、踢球要看李惠堂”,1928年,出道仅6年,李惠堂便被亚洲足联授予“亚洲球王”称号。
亚洲劲旅 他率中国队挺进柏林奥运
李惠堂自1923年入选国家队,先后参加了第六、第七、第九、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这四次夺冠他功不可没。尤其是1934年在菲律宾马尼拉黎刹体育场举办的第十届,也是最后一届远东运动会上,在多位主力缺席的情况下,李惠堂制定周密对策,率队先是以2:0击败挟主场之利、球风鲁莽的东道主。之后,在决赛中对阵日本队,队员们满怀国恨家仇,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终以4:3扬眉吐气击败日本队,为中国取得远东运动会足球九连冠佳绩。
李惠堂在上海5年,他不仅是上海“乐华队”的主帅和灵魂人物,其间还出任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体育系主任。他在上海首倡足球比赛“友谊为重、互学相长”,不仅带动促进了上海足球水平的整体提升,他还是沟通沪港足球交流的使者。
1936年,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体育代表团,参加8月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于经费严重不足,李惠堂领衔的中国足球队在没有教练、没有队医、不配翻译的情况下,只得提前两月出发,途经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地,一路以赛代训、按门票分成筹集经费,为节省开支坐低等船舱,每到一地住廉价旅馆、自买回食材办伙食,以节省开销。
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在沿途各国开展表演赛和比赛式陪练,踢了27场球,取得胜23场、平4场的不败战绩,赚取了足够的参赛费用。之后,他们还将经费拿出一半,资助中国的其他运动队。李惠堂说,国家有难处,钱用在自己同胞和运动员身上,这是应尽的责任和奉献。
8月6日下午,在柏林康姆逊足球场,长途奔波、营养不良、精力疲惫、身体虚弱的中国足球队,首场迎战以逸待劳的欧洲劲旅、现代足球鼻祖英国队,规则为单淘汰。在强队面前中国队毫不示弱、打起精神,以顽强的斗志、高超的球技与英国队拼搏,上半场战成0:0。下半场中国队明显体力不支,尽管如此队员们毫不松懈,最终以0:2败北,输相并不太难看,这次亮相,中国足球给世界留下良好印象。
当年中国足球队无论是征战远东或是角逐奥运会,还没有职业球员一说,他们来自政、军、工、商、农、学、警等各个行业,即使是李惠堂,他无论是在上海或是在香港踢球,也都是靠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应该记住88年前不畏艰难,挺进奥运会的中国足球健儿,他们是:李惠堂、包家平、黄纪良、李天生、麦兆汉、蔡文礼、谭江柏、徐亚辉、黄美顺、梁荣照、梁树堂、陈镇和、李国威、曹桂成、孙锦顺、冯景祥、贾幼良、卓石金、张显源、郑季良、叶北华、杨水益。
烽火岁月 他在渝开展体育救国活动
上世纪40年代初,作为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的一员,李惠堂胸怀大义,毅然追随宋庆龄来到重庆,住在渝中储奇门林森路牌坊里2号,积极从事体育救国活动。
李惠堂到大后方后,尽管年近40岁,他仍不知疲倦奔波于桂林、柳州、昆明、贵阳、自贡、成都等城市,先后为抗战募捐组织比赛138场,亲自下场踢球40余次,在重庆他被誉为中国足球“球圣”“球王”“教父”,并出任中国警察足球队总教练。据广益中学前校长毛宝权、上世纪50年代初西南足球队中锋杜裕位、民生轮船公司高管邓华益之子七少邓安澜回忆,在重庆期间,李惠堂受广益中学校长杨芳龄之邀,曾三上南岸黄桷垭,在文峰塔下,指导重庆最早成立的广益中学足球队。
十多年前,在上清寺老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大院内,当年曾供职《新民报》的新闻前辈杨钟岫(“牛翁”)曾回忆,李惠堂在重庆曾组织义勇消防队、陈纳德飞虎队、内二警、新闻记者联队、演艺界联队、兵工署迁渝企业联队、中央大学师生、迁渝学校联队、美国援华团等,在川东师范、重庆大学、青木关、复兴关体育场进行了多场义赛和友谊赛。
杨钟岫特别回顾了李惠堂协助宋庆龄,1943年5月3日下午,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在川东师范、现在的文化宫大操场举办赈济河南灾民的“国际足球义赛”。宋庆龄亲临开幕式致辞,并在英国驻华大使薛穆、时任市长贺耀祖陪同下,走进赛场与首赛出场的“沪星”“东平”队队员握手慰问致谢。义赛非常成功,筹得不菲善款,《新民报》《新华日报》《时事新报》等皆有报道。
1944年11月7日,李惠堂率中国足球混合队与英国军事代表团足球队,在“复兴关体育场”(现鹅岭公交车站坎下),为抗战义赛募捐。现场人山人海,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主持开球礼,中国队以7:3大比分完胜。赛前,李惠堂在《大公报》上载文:将抗日战争与发展中国体育联系在一起,强调体育战时能“增强国力”,战后能“重振国基”。
李惠堂1947年挂靴,1948年,以中国队主帅身份率队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中国队0:4不敌土耳其出局。
李惠堂驰骋绿茵赛场25载,一生获得50多个荣誉称号、100多枚奖章、120多座奖杯。
李惠堂是中国第一位取得国际裁判资格的裁判,曾任亚足联副主席、国际足联副主席。李惠堂文笔出色、诗词感人、英文娴熟、能言善演讲,足球和文学作品著述丰硕,如《足球经》《足球技术》《球圃菜根集》《足球登龙术》《鲁卫吟草》《南游散记》等等。
最后,我们一起品读,据说是李惠堂当年写于重庆的《自嘲》诗,领略他一生把足球当事业、当生命,为了民族振兴,宁可舍小家为国家的襟怀抱负之崇高:
浪迹天涯何所事,
此生都为足球忙。
家庭儿女难兼顾,
欲济时艰自主张。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