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疾人运动会冠军到家里顶梁柱 “涪陵好人”张应恩不停歇的征程
版次:009 2024年11月22日
张应恩
张应恩获得的奖牌
张应恩和儿子
□王文玉
在重庆涪陵区大木乡,我认识了张华德老人和他的老伴杨淑珍,以及他们的养子张应恩。我很喜欢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家庭。
温馨
农家厨房的“父子图”
今年81岁的老张开朗豁达,为人厚道,拉起家常来总是欢声笑语,让人心生愉悦。他的老伴、78岁的杨淑珍大姐慈眉善目,贤淑能干。他们婚后生了3个女儿。
在通往花谷风景区的途中,有一条笔直宽敞的乡间公路,路边绿树掩映、色彩纷呈,有不少造型各异的农家小洋楼,有的用作民居,有的开办农家乐。其中,以“张家庄”命名的一栋紫色墙体的三层楼房便是张华德老人的家。
一天傍晚,我散步路过“张家庄”,习惯性地一面朝他家宽大的堂屋张望,一面开心地喊“张大哥、张大哥”。老张和杨大姐随即高兴地走出来,把我迎进堂屋,小坐了一会儿,我起身准备告辞,忽然听见厨房里传出声音:“爸爸,拿两个鸡蛋来,我炒滑肉片。”老张歉意地对我笑了笑,叫我先坐一会儿,转身向厨房奔去。我顿时想起呼叫的年轻人正是老张的养子张应恩,我知道他右手残缺,只能用左手做饭菜。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紧随老张朝厨房走去。
干净整洁的厨房,清一色的不锈钢厨具,案桌、灶台、天然气、抽油烟机一应俱全。我一眼就看见了头发乌黑、体态匀称的张应恩身着红白相间的运动服,正俯身在案桌前调和肉片。
老张从冰箱里取出两枚鸡蛋,轻轻敲破蛋壳,小心从中间抠开一道缝,对着盛肉的碗轻轻上下抖动,让晶莹透亮的蛋清从缝隙中流进碗里。张应恩用右肢无掌的“棒手”扶住碗,揉捏肉片的左手手指在碗里迅速翻飞……老张看着养子熟练地操作,脸上露出舒心的微笑。
农家厨房温馨动人的父子完美配合的场面,定格在我的思绪中,牵出了一个发生在这户普通农家、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故事。
悲苦
命运多舛的养子
1985年初冬的一个下午,老张夫妇收工回家,经过一片树林,突然听见不远处传来婴儿微弱的哭声。他们不由朝那边走去,发现在一只背篓里装着一个襁褓中的男婴。从塞在孩子衣兜里的纸条得知,被遗弃的男婴出生才一个多月。
天气很冷,男婴连哭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夫妻俩动了恻隐之心,把男婴抱回家,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应恩。
时逢女邻居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杨大姐抱着孩子过去,跟她商量,希望给孩子喂点奶。女邻居也可怜这孩子,爽快地同意了,还让杨大姐每天把孩子抱去吃奶。老张夫妇感恩不尽,主动每月给女邻居一笔营养费。女邻居不肯收,老张说:“那不行,你喂两个孩子,消耗太大,得增加营养。”好心的女邻居经老张夫妇反复劝说,只好收下。老张买了些奶粉凑合着喂养,孩子渐渐恢复了元气。
大山里的冬天特别寒冷。一天下午,8岁的小应恩放学回家,在院坝里烤火,不慎滚进了火堆,浓烟中飘出皮肉烧焦的气味,在院坝角落里做木工活儿的老张慌忙赶过去,从火中救出了正在痛苦抽搐的养子。应恩的右手被严重烧伤,右边的脸部也被毁容。
老张夫妇心疼地抱起孩子往乡卫生院跑,可卫生院大门紧闭。当晚,老张夫妇抱着孩子在漆黑的山路上翻过一片荒凉的坟地,又走了一段路,敲开赤脚医生的家门。孩子已经昏迷不醒,医生给他清洗、包药也没吭一声。
那时的大木乡还是个很穷的夹皮沟,老张没有钱送孩子到大医院治疗,只好请赤脚医生隔天上门用土方给孩子包药。因医疗条件的局限,后来应恩的伤口严重溃烂,右手从手腕处整个脱落。烧伤的右脸皮肤结痂,面部几乎扭曲,说话很吃力。
奔跑
扬起生命的风帆
在艰难成长的岁月里,养父母不离不弃地关爱,给了张应恩生活的勇气。
张应恩初中毕业后,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负担,于是外出务工。由于年纪小,身体残疾使他难以胜任动手的活,辗转了多个城市,始终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他心灰意冷,又回到家乡。
2007年,涪陵区残联在全区招录残疾人参加运动会。应恩从小喜欢在乡间奔跑,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田径1500米的测试,从初赛到复赛,最后进入决赛。以涪陵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重庆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的入场券。在赛场上,他不负众望,获得男子田径1500米第一名。
这次比赛,让张应恩受到莫大的鼓舞。从此,他走上了田径运动的道路。
为了迎接每一次比赛,张应恩都要在涪陵体育馆参加高强度的训练,每天奔跑六七个小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应恩又连续获得第四届、第五届重庆市残疾人运动会田径1500米第一名,后代表重庆到北京、成都等地参赛,获得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田径1500米第五名的好成绩。
回想这一路走来,张应恩说:“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在杭州的一次大赛中,无意中瞥见喝彩的观众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猛然意识到我很丑,吓到了观众。强烈的自卑感使我在神情恍惚中产生错觉,竟然少跑了一圈就停了下来,眼睁睁丢失这次全国比赛夺冠的机会。从那时起,我萌生了要为自己‘整容’的念头。”
随后几年,张应恩还参加过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等项目的比赛,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还受过伤。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2019年才退出了赛场。
整容
给他做人的尊严
今年39岁的张应恩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是23岁那年,儿子两岁时,媳妇因故离开。
后来,随着当地政府对老张家乡大木旅游景区的开发,给乡民带来了福音。老张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盖起了自家的小洋楼。没过几年,老张又和二女儿张琳一起投资,在老家的宅基地上修建了一栋避暑房,渐渐过上了小康日子。
之后,老张夫妇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了却养子多年的心愿——“整容”。这次手术花了20万,医保报销后自付10万余元。术后张应恩面容光洁,五官端正,说话也变得从未有过的轻松。他感觉自己找回了“脸面”,有了尊严。
第二件就是老张又投资20多万元,将自家的两层小洋楼加盖了一层,为养子开办农家乐创造了条件。
2017年,一名姓龚的姑娘与张应恩恋爱成亲。婚后不久,在养父母的支持下,小两口开始经营起农家乐。张应恩曾参加过厨师及电脑应用培训,新媳妇又做得一手好菜,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生意兴隆。
农家乐经营了三个年头,因受疫情的影响而停业。张应恩和媳妇一起到重庆打工。
在这期间,得知养母病重,张应恩立马辞职,回到家中照顾养母,留下妻子独自在重庆打工。由于他们较长时间分居,致使感情疏离,最后分手。
离婚后,张应恩考虑到养母身体每况愈下,上学的儿子也需要照顾,他没再外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就近找点零星活。他先是在朋友开的一辆农车上做售票员,每天早出晚归往返大木至涪陵。后来,他被本乡的一家超市聘用,既当营业员、收银员,又当搬运工,其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受到老板的赏识和同事的好评。
感恩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有一次,老张和我聊家常,聊到得意时,情不自禁地从里屋抽屉里捧出一堆奖章、奖状和证书,兴奋地说:“我的儿子很棒,很争气,参加田径比赛得过4金2银,一块金牌有奖金一万元呢。他都拿回来全部交给他妈补贴家用。并且他很会为人处世,对朋友真诚,对自己的3个姐姐也很喜欢。嫁到外地的姐姐都对他很信任,每逢我和他妈生日或过年过节,姐姐给我们送红包,都是打在他的手机上,他都如数转交给我们。”聊到儿子的孝顺,老张慈祥的面容溢满了幸福。
张均是张应恩的过房哥,住在应恩家隔壁。张均说:“政府发展大木时,为了挣钱养家,应恩和我们一道去做活路。他的伤口当时还没有完全愈合,挖基础、抬石头上下车,看着都让人心疼,可这小兄弟却从不叫苦叫累。”
接着,他深情讲述了一段他亲自参与的应恩抢救病危养母的真实故事。
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养母因头部剧烈疼痛而昏迷,老张急得手足无措。应恩连忙叫来过房哥帮忙,他则背起母亲就朝乡卫生院跑。到了卫生院,已累得满头大汗。医生诊断为脑溢血,必须送涪陵大医院抢救。
应恩在过房哥的帮助下,找小车很快将养母送到涪陵区中心医院。下车后,他又将养母火速背进急诊室。养母手术后,住院半个多月。应恩日夜守护在她身边,精心伺候。由于抢救及时,养母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过了两年多,养母又一次罹患脑梗,应恩再次将她送往涪陵区中心医院治疗。如今,养母除了说话口齿不清外,思维基本正常,生活能够自理。
邻居王桂荣说:“张应恩和他的养父母,在我们邻居眼里,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应恩小时候被火烧伤,是他的养父母把他从死里拉回来的!应恩知恩图报,那年他妈突发脑溢血,多亏这个残疾儿子及时送医院抢救,才保全了一个圆满的家。现在他妈出门坐轮椅,他经常推进推出。为了让父母少操劳家务,他一有空就在灶头烧饭做菜,星期天还要到涪陵去照顾住校的儿子。”
如今,张应恩15岁的儿子在涪陵上高中,养父母都已年迈,嫁到外地的3个姐姐只有逢年过节回来看望。谈到对未来家庭的规划,张应恩坚定地说:“是父母给了我两次生命和做人的尊严。作为儿子,我深爱我的父母,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恩。我只想对二老好,让他们平平安安愉快幸福地度过一生。”
今年7月,涪陵区委宣传部和区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张应恩第二季度“涪陵好人”之美誉。笔者也在此祝福张家: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