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1月22日
□许江舰
那天,又梦见父亲在为我讲唐诗。儿时,几乎每年冬天,父亲都要为我讲唐诗,至今记得父亲第一次为我讲唐诗的情景。
20世纪70年代,父亲在乡政府工作,我在村小读书。那时,家里有一本《唐诗80首》。父亲说,有空他教我学唐诗。那是冬天一个周末的早上,院外雪花飘飘,大地一片圣洁。父亲从简陋的书桌上取出那本《唐诗80首》,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唐诗。”
我和父亲并排坐在桌子旁,脚下放着一个热烘烘的灰笼(农村烤火取暖用)。父亲翻开书,目录上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父亲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先教我读通诗句,清除了文字障碍,然后讲起诗歌内容。父亲一边讲,一边配合恰当的肢体动作,还模仿战士手握酒杯仰头饮酒的情形,十分生动形象。我疑惑地问父亲,“战场上可以喝酒吗?”父亲说:“古时是可以喝的,喝酒可壮胆呢!”“他们为什么那么不怕死?”我又好奇地问。“在战场上,哪个又不怕死!越是怕死,就越可能先死。只有奋勇拼杀,干掉敌人,自己才能活下来!”父亲顿时激动起来,一下子蹦出几句四川话。我边读诗句,边揣摩着父亲的话。父亲讲完后,又和我一同朗读了几遍。琅琅的读书声,惊落了院外枝头上的雪花。
父亲讲的第二首诗是王昌龄的《闺怨》,中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收录此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诗中描写了古代一位美貌的青春少妇,登上翠绿的高楼,欲享受明媚的春光。当她看到路边婆娑起舞的杨柳时,突然想起征战沙场的丈夫,不禁内心惆怅。她后悔让丈夫追求功名,致使夫妻两人相隔千里。十二三岁少年的我,对爱情、婚姻是懵懵懂懂的,但父亲没有用丈夫、妻子、离愁、别恨之类文绉绉的字眼,而是用通俗的话语解释,“那女人的男人当兵去了,她很想念他,希望他早点回家,一家人团圆。但国家有难,男儿理当报国立功,如果个个都贪生怕死,哪个去保卫国家?没有国,就没有家呀!”我歪着脑袋,出神地听着。直至成年后才明白,父亲内心是同情那位少妇的,但大敌当前,不应该儿女情长,国事、家事当有个先后。这或许就是父亲向我讲解此诗的缘由和意义吧。
后来的日子,父亲也讲一些田园诗、咏怀诗。印象较深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父亲讲到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时那难分难舍的表情,那感伤惆怅的语气,令我至今难忘。
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些描写可爱可敬的将士们戍守在苍凉大漠和雪域高原的战争诗和边塞诗。这或许和父亲出生在那个军阀混战、民生多艰的20世纪20年代多少有些关系。父亲不是专业的语文老师,没像语文老师那样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讲解诗歌内容及语言风格,他用朴实浅显的语言,向我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春雨般浸润着我的心灵。可惜父亲只教了我二十多首诗,当我小学毕业读中学后,父亲就再没有陪我读诗了。当我师范大学毕业为人师时,我也开始给学生们讲解古诗词,和学生们一起欣赏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璀璨瑰丽的唐诗。
读唐诗,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怀,是一次次心灵的感动。它净化了我的灵魂,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感。如今,每到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仍会捧起一本古诗书,一个人静静地品读,回味儿时读唐诗的温馨情景,怀念与父亲在一起学唐诗的岁月。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