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诗喊十五个人来看

白居易在忠州如何发朋友圈

版次:006    2024年11月23日

□陈仁德

白居易是极喜交友之人,当他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来到忠州后,举目没有一个相识的人,这对他无疑是很痛苦的。起先他对忠州人的印象并不好,他认为“巴人类猿狖”,就像猴子一样。就连州府里的官吏也是“吏人生梗都如鹿”,就像鹿子一样。在这样一个偏僻荒远的地方,一切都是极度陌生的,他心中的苦闷找不到人倾诉。

(一)

白居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一个朋友圈。

既然忠州没有朋友,那就通过书信和外地的朋友们建一个朋友圈吧。这个朋友圈很快就建起了,和远在天涯海角的老朋友们神交,也不失为一种排遣苦闷的途径。

他开始在朋友圈里群发,一首诗就群发给了十五个人。诗题很长:《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谢萧五、刘二、元八、吴十一、韦大、陆郎中、崔二十二、牛二、李七、庾三十二、李六、李十、杨三、樊大、杨十二员外》。诗曰:

雪压泥埋未死身,每劳存问愧交亲。

浮萍飘泊三千里,列宿参差十五人。

禁月落时君待漏,畬烟深处我行春。

瘴乡得老犹为幸,岂敢伤嗟白发新。

不要奇怪诗题里的名字多是排行,这是唐代的时尚,例子举不胜举,白居易不是有《问刘十九》吗?他自己也被别人称为“白二十二”。我们今天朋友间还喊张三李四王五,其实就是唐代的遗风。这里的十五个人非同小可,都是史上有名的人。随便举两个,萧五即萧俯,曾任唐穆宗朝宰相;牛僧孺也是唐朝宰相,是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白居易在诗中告诉他们:“雪压泥埋未死身,每劳存问愧交亲”。

白居易又群发给庐山二林僧社的朋友们一首长诗,题为《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贬官已来出处之意》。二林是什么?二林是庐山上的东林寺和西林寺的总称,一首诗寄给两座寺庙里和尚,当然是群发了。他在诗中深切回忆在江州司马任期内和二林僧社朋友们的交往。“……便住双林寺,仍开一草堂。平治行道路,安置坐禅床。手版支为枕,头巾阁在墙。先生乌几舄,居士白衣裳……”

告诉朋友们,等忠州任满后,他还会回到庐山去,请照看好他的草堂,“为报山中侣,凭看竹下房。会应归去在,松菊莫教荒。”

(二)

但他更多的是在朋友圈里单发。

他寄诗给老朋友元稹,诉说在忠州的清苦生活:“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

他又打听到了老朋友山东人王质夫也在四川,便寄诗去问候:“旧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王质夫本人在文学史上并不出名,但却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出名了。白居易34岁那年出任陕西周至县尉时,和王质夫成了朋友。有一次同游仙游寺,聊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情事,王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就这样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才写出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质夫就没有《长恨歌》。很不幸的是,白居易到忠州后刚和王质夫取得联系不久,就传来噩耗,王质夫英年早逝。白居易悲伤不已,写长诗哀悼:“生别犹怏怏,死别复何如?客从梓潼来,道君死不虚。惊疑心未信,欲哭复踟蹰。踟蹰寝门侧,声发涕亦俱。”

以上这些朋友都离白居易很远,离他最近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开州任刺史的韦处厚,一个是在万州任刺史的杨归厚,有趣的是都有一个厚字。白居易很快就把他们两个拉入了朋友圈。

韦处厚也是一位优秀诗人,他比白居易早一年被贬到开州做刺史,在开州一口气写了《盛山十二首》。白居易照单全收,唱和了《盛山十二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特地为唱和集作序,这也是当时的文坛盛事。韦处厚三年任满返回京城后,官越做越大,最后当了宰相。

杨归厚离白居易最近,山水相连,所以两人的故事也多。白居易把忠州的荔枝用木船送到万州给杨归厚品尝,杨归厚吃了觉得味道很好,就想在万州栽种荔枝。白居易写诗去调侃他:“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荔枝要十年才结果,你要等到何年何月呀。白居易在忠州试制了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也寄给杨归厚,他没忘记调侃一下:“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他直言杨归厚是饥馋之人。这杨归厚也确实是饥馋之人,到万州上任,竟然把东都洛阳的李树都移植到万州来了,那种李子叫嘉庆李,夏天嘉庆李成熟后,杨归厚也寄了一些给白居易品尝。白居易赋诗:“东都绿李万州栽,君手封题我手开,把得欲尝先怅望,与渠同别故乡来。”什么意思?白居易打开包裹准备品尝时,却愣住了,原来又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嘉庆李是从洛阳来到万州的,白居易是告别家乡辗转来到忠州的,同样都是告别了故乡。杨归厚在万州新修了一座“四望楼”,来信请白居易赠诗。白居易便挥毫写道:“江上新楼名四望,东西南北水茫茫,无由得与君携手,同凭栏干一望乡!”遗憾的是,两人虽然相距很近,“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却难得相见,“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

(三)

除了外地朋友圈,白居易渐渐在忠州也建起了朋友圈。

第一个新朋友就是住在东郊的萧处士。什么是处士?就是未做过官的文化人。

白居易早先对忠州人并不良好的印象是萧处士让他改变的。萧处士飘逸洒脱,卓然不群,和他一样喜欢写诗。白居易这才知道忠州原来是有高人的,这下他找到知音了,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白居易称赞萧处士“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由此我们知道了,巴渝在唐代已经有了很优秀的本土诗人。

第二个新朋友就是某庙子里的清禅师。白居易是信佛之人,和清禅师很快就成了朋友。加上萧处士,他们三个就经常在一起相聚,白居易赋诗曰:“三杯嵬峨忘机客,百衲头陀任运僧,又有放慵巴郡守,不营一事共腾腾。”

秋天,萧处士依依不舍地告别白居易去黔中,也就是今天的彭水。白居易置酒赋诗送别,曰:“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也加入了白居易的朋友圈,他就是天宝年间从陕西逃难到忠州的康叟。这个康叟因为贫困,兼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回陕西老家。大概康叟早年就知道白居易的大名,所以见白居易到了忠州,就多次前去拜访求助。秋去冬来,康叟没有棉衣过冬,又找到白居易。白居易本是慈悲之人,就赠给康叟棉衣,赋诗:“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从“再三怜汝”四字可知,白居易一定是多次接济康叟了。

如果把白居易在忠州的朋友圈再放大,那就还有大量的州民,也就是草民百姓。

白居易有一首《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州府里请州民一起赴宴的经过。一个州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把州民请到州府里来赴宴,当然是把州民当成朋友了。诗曰:“……颁条示皇泽,命宴及良辰。冉冉趋府吏,蚩蚩聚州民。……薰草席铺坐,藤枝酒注樽。中庭无平地,高下随所陈。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我们把诗的场景简单还原一下,应该是这样的:早春二月的一天,白居易在州府颁布朝廷的条例,同时设宴款待各方人士,州府里的官吏来了,州民也来了。用薰草织成的草席铺在地上席地而坐,新酿的藤枝酒斟满酒杯。地面高低不平,大家都很随意地就座。这时歌舞表演开始了,蛮鼓声声敲起来,巴女们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多么欢快的时刻,白居易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作为一个州官,不知道从古到今还有谁能和他一样。放到现在,可能连村干部都做不到。

到这时,白居易已经爱上忠州人,和忠州人有了很深的感情。

(四)

白居易在忠州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他不知道州民会怎样看他,就试着用州民的口气写了一首诗:《代州民问》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

诗里说他为忠州开路种树,把自己的官职家乡都忘得干干净净,这里重要的是官职二字,不可轻易看过,他是说他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当官的,忘记了自己是州官,做的都是普通人的事,就是不知道忠州有没有人理解他。可见他还是渴望有人理解。

接着他又写了一首《答州民》:

宦情斗擞随尘去,乡思销磨逐日无。

唯拟腾腾作闲事,遮渠不道使君愚。

前两句是对上一首“官职家乡都忘却”的延伸,“作闲事”是对“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的解释。最后一句是对“谁人会得使君心”的回答,意思是只要州民不说我这个刺史愚蠢就行了。

白居易在忠州的朋友圈是很有特色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品性、修养、襟怀。忠州人其实是非常理解他、对他是非常感恩的,所以至今他的祠堂还巍然矗立在长江之滨。

(作者系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