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早的标准轨铁路——

綦江铁路

版次:010    2024年11月26日

□熊家林

重庆铁路史,跨越了1934年3月最早诞生的北碚戴家沟煤矿寸轨北川铁路,到1947年11月诞生的标准轨綦江铁路,再到1952年7月1日诞生的成渝铁路。从0公里发展到如今2800多公里的重庆铁路网。其中,重庆最早诞生的标准轨綦江铁路,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8年2月,武汉面临失守,国民政府下令“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于3月底迁移完毕为要”,随后成立由杨继增任主任委员的军政部兵工署、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3月1日,杨继增派人选定厂址,于3月底迁厂于重庆大渡口,修建100吨、20吨炼铁炉,供炼钢轧钢用。原料采用綦江土台的铁矿,燃料采用南桐的煤焦,并分别成立了綦江铁矿和南桐煤矿。两矿的原料,用木船运至綦江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江津顺江镇猫儿沱江口,再用江轮经长江转运至大渡口钢铁厂。

綦江河滩险,运输非常不便,钢铁厂常常待料停炉,迫切需要修建铁路以解燃眉之急。

1941年11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汇报给国民政府,请求修筑猫儿沱至三江85公里綦江铁路。建议很快得以采纳,筹划修建猫儿沱至三江,轨距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铁路,用蒸汽机车牵引。由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自筹修建三江至赶水、三江至蒲河,轨距为0.6毫米的轻便铁路,用人力斗车推运两矿原料。

1943年1月,綦江铁路正式开工。到1945年8月,仅修筑81.97米长的广兴隧道一座,以及猫儿沱至江津五福场(现五岔镇)38公里铁路,且沿线坍方下陷,枕木腐朽,不能通车运行。

同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国民政府交通部将綦江铁路修筑,移交给新成立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綦江铁路局继续修建,并于1946年6月通车至五岔,用牵引力为160吨的小蒸汽机车,编挂10吨位16辆货车,开始运送煤焦、铁矿。1946年8月,继续修筑五岔至三江段。

1947年11月1日,五岔至綦江段筑成,猫儿沱至綦江67公里綦江铁路全线通车,设猫儿沱、仁沱、綦江等10个车站,全线采用牵引力为160吨和200吨的小蒸汽机车。

因财力匮乏,由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綦江煤铁两矿联络铁路工程处负责修筑的三(江)赶(水)段和三(江)蒲(河)段的轻便铁路,历经3年多时间,仅完成盖石洞至赶水、三江至蒲河部分路基和桥涵,便宣告罢辍,归并綦江铁路局继续修筑。1949年5月,三江至蒲河段修通,用人力斗车推运煤焦。

当年仅有67公里的綦江铁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4台自己组装的小蒸汽机车和1台英国制造的“鬼怪式”蒸汽小机车,每日对开2列,每对挂着20余辆10至25吨的破旧小车辆,“吭哧吭哧”喘着粗气,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在綦(江)猫(儿沱)线上缓缓爬行,每月运送煤焦、铁矿6000余吨,往返兼运少许客货。

1950年1月,原兵工署29工厂綦江铁路局易名为“西南工业部綦江铁路局”。1953年1月,由西南铁路工程局重庆铁路分局易名的重庆铁路局接管成渝、綦江2条铁路。1957年5月,重庆铁路局迁址成都,易名为成都铁路局,成立成都铁路局重庆办事处。1965年改为重庆铁路分局。

重庆铁路分局随后发展为拥有成渝、川黔、襄渝、三(江)万(盛)、内(江)安(边)、宜(宾)珙(县)、重庆枢纽7条干(支)线,1014公里运营线路,117个大小车站,始发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昆明等全国各地的11对旅客列车,办理国际国内客货运输,年发送旅客1700万人、货物2900万吨,拥有4万名职工的大型企业。2005年机构改革,重庆铁路分局与全国56个铁路分局同步撤销。

1965年10月1日,423.6公里川黔铁路通车,綦江铁路废止,川黔铁路成为连接成渝、黔桂、湘黔、贵昆、襄渝5大干线的咽喉通道,随后连通了小(岚垭)猫(儿沱)线、重庆冶炼厂线、松藻煤专线等12条专用线路;1991年8月29日,34公里万(盛)南(川)地方铁路通车;1991年12月28日,川黔铁路电气化通车,蒸汽机车改为电力机车;2018年1月,347公里渝贵快铁开通,所有高铁动车改走渝黔快铁通道,老川黔铁路成为货物列车通道。

如今,綦江铁路虽已被1965年10月开通的川黔铁路所取代,但那段岁月沧桑,却永远镌刻在重庆铁路的史册上。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