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暖色

版次:011    2024年11月26日

□谭鑫

陶家的美,美在细腻绵长且如玉温润,哪怕是在秋冬时节。

和友人邀约,自重庆中心城区一路乘车向西,前往九龙溪谷和清栖谷,沿途微风拂面,叠叠丘陵葱葱郁郁,自窗外涌入眼帘,负氧山风钻入鼻腔,沁人心脾,秋冬即景,惹人遐思。

九农溪谷,静卧在陶家镇九龙村,占地面积300亩,谷内溪流密布、碧水滟滟,林石耸立、宜居宜游,是重庆中心城区内集原乡野趣的都市休闲新群落。

下车而行,穿过山石垒成的院门,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一路步道沿湖长铺,鼠尾草花夹路相迎,汉龙湖里鹤舞鹭飞、鱼翔浅底,雅榭山舍抱湖而居,紧靠着连岭森森峭壁,茅草做顶,杉木为墙,藤条织椅,有游人移步露台,伸竿结饵抛丝湖中,钓山钓水也慢钓时光。

收起眺望,往岸畔深处漫步,溪谷面纱自脚步游移中渐次揭开。入得香樟土院,视线瞬间阴凉,百年香樟木横斜,院中柿子树累累,屋后山林竹影婆娑,我的心倏然安宁下来,步履中也得到一丝舒缓,闭眼倾听,仿佛能听见万物在一呼一吸中草生木长,岁月在院中一点一滴地落地生根。

择石屋而立,轻抚凿迹留痕,墙面斑驳仿佛生来与山一体,深沉的石色与周边各异的树、竹、草色相映成趣。登梯而上,在室内窗边,闻得见山音竹韵,细听中有隐隐泉声,推窗而望,泉声灌耳,崖底群石竦峙,瀑布遥挂前川之上,远听如细雨摩挲,近闻似珠落玉鼓。眼下正值枯水期,瀑布形状如线、如帘、如绸,揽青山陵谷做衬,如一条晶练的玉带横亘绵延,居下而望,宛如天河泻翠。同行者不由得纷纷举起手机,快门声声不绝。

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陶家镇清栖谷,推开一扇古色古香的宽阔木门,就一步踏入草木洞天的庭院中。密密的草叶伸肢沐着日光,来客三三两两仰坐其上,塘边的藤架上挂满了白幡,着墨的词句中写满了故事,等风一来便急不可待地扬起,像是诉说,更像要留我在此细细读完。顺势坐在帐篷下,凝眸静看,一院的青瓦红墙、汉韵亭阁便次第闯入视线。

今日天晴,往来行客也稍多起来,就连休闲茶座也摆满了茶碗,黄色的决明花朵朵垂落,倒影映入香气升腾的碗中,照出一脸慵懒或繁忙。曾经这里是一片偏僻荒凉的农田,如今已发展成繁华的镇街,但居民的起落生息、农桑田事,在岁月光阴的起承转合中,并没有摒弃和失落,而是得到传承和创新,一如眼前随处可见的农林牧渔,田园牧歌的景象自成一派,于城镇中独辟出一方乐土。偶有慢享集市在此召开,惹南来北往的游客心生流连,周末闲时常聚此歇脚。

我们恰巧赶上了这场相约。闲聊饮茶间,目光不由停留于庭前草坪上——父亲扶幼子荡着秋千,语笑温柔地荡漾在风里;搀扶携伴的金婚夫妻对坐在草坪上,在餐垫上煮暖了一杯清茶。路过的游人无意闯入此景,也来之安然,择一箪食一瓢饮,在塘边倚栏对付了一顿野餐……所有的热闹,都来得清净自然。

往前走,民居瓦舍掩映其中,古迹花田散布左右,许多旧耕食器在谷区开发时已被特意保护,使人在白驹过隙中可觅遗痕。陶家镇的众多古桥中,始建于明朝的九龙桥最负盛名,它不仅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近来网友评出的重庆十大古桥之一。作为一座石板平桥,它共有九个桥墩,每个桥墩龙头龙尾雕得栩栩如生,九条石龙都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踏桥细看,汹涌的水流并不直接接触桥墩,而是在接触桥墩前率先流进十个半圆形的凹槽中,有效地消解上游来水对桥墩的冲击,错位观赏中也造就出石龙吸水的盛象。

惊叹于古人智慧的设计,回眸已是黄昏时分,一个抬头,恰好遇见远空有一缕炊烟正袅袅升起,初冬的暖阳在渲染的天际铺陈出一抹霞光。

觥筹交错间,夜色宛如群山立影般合围过来,谷中华灯初上,大红灯笼高高挂。清风徐来灯火自开,一缕农家柴火煮饭的香气,与谷间的笑语欢歌一并萦绕我心头,清栖谷的美入得明明艳艳的晴空排云上,终究又回落到这芸芸滚滚的红尘人世间。望着这久违不见的乡野村色,我的思绪蓦然平顺起来,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温暖在身上蔓延。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