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那个老碗厂

版次:010    2024年12月02日

□徐峰

在万盛城区孝子河西面半山上,有一个地方叫碗厂湾,碗厂湾的地名被当地人一代代传下来,因何得名?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由来。

碗厂湾是几块田重叠在半山凹处,两边各有一条山脊斜着,田间有一股常年不干的浸水流出,滋养着那块土地。碗厂湾东北面山脊,有一个长约七米、宽约五米的烂碗残片堆混着土灰、砾石的灰坑,静静地躺在那里被人们踩来踏去,不时滑落出一两个稍微成型一点的、缺边少口的斗碗、大碗、小碗、盘子、酒杯或茶盏来,还有一坨一坨几个粘连着的废碗,有心的人捡拾擦看一番,又丢弃在原处,那些碎瓷片儿是白色的细瓷,釉面泛着淡淡的绿光,还有缠枝莲花、太阳花和一些认不出的花纹样式。

笔者曾走访了当地朱茂志、陈明江等几个八九十岁的老者,他们也都只作了粗略介绍,有的说是肖家祖业,有的说是罗家的祖业。后来我又实地查看了一次,找到了灰坑和碗厂的房屋遗址,没有找到烧制的窑址。

今年入秋,听到山上机器轰鸣和繁杂的施工声,打听得知山上修建防火隔离道,心中带着对碗厂遗址的挂念,担心隔离防火道对碗厂遗址的破坏,再次前往查看和初步测量,在房址和灰坑周边寻找,终于在灰坑西面五米处找到了窑址。碗窑建在斜坡上,依山势而建,长约12米、宽约3米,有五个平台,散落的窑体青砖、烧得变红的窑炉砂石和土砖,窑炉外山体用砂石砌了挡土墙。顺山脊而上,在距灰坑和窑址北面约五十米的地方,就是碗厂的房屋遗址了。房屋坐北向南呈三合院状,没有完全坍塌的土墙垛、堡坎遗迹和散乱的几块有錾子剔打痕迹的檐坎石。万盛博物馆曾邀请瓷器鉴定专家鉴别过,从瓷片中青花的颜色和图案分析,推测约为清代早期烧制。

笔者走访了附近的罗氏后人,查看了《伏聪支·罗氏家谱》。罗氏祖先罗伏聪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入川,落户綦江永城黄沙坎。罗氏后人介绍,其祖辈曾在碗厂湾和白沙岩都开办过碗厂,不过他们在碗厂湾的窑炉何时关停已经不得而知。关停了碗厂湾的碗厂后,其祖辈还曾到贵州遵义开办过碗厂。1949年后,白塔碗厂三户、五人移交给重庆一〇一厂(原二十九兵工厂),然后进入万盛土陶合作社,后来又并入南桐矿区陶瓷厂(后变更为电瓷厂)。《伏聪支·罗氏家谱》中,有罗氏祖辈葬于碗厂湾和白沙岩碗厂的记载,佐证了碗厂属于罗家祖业的史实。

纵观碗厂的兴衰,其选址依靠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颇为合理。细瓷碗区别于土、陶使用不同的原材料,土陶坛罐一般使用黏性好的黄泥即可,而瓷器必须使用石英砂里面夹杂的白善泥,也叫观音土或高岭土。而万盛往北的南川神童、巴南花桥,往南的青年、关坝一带山脉均有石英砂矿脉,里面均夹杂有白善泥。离此西面,便是金桥、青山以及綦江莲花到万盛的赶场大路,依托万盛,辐射南川、綦江和更远的正安、道真。山林里的木柴或万盛富集的煤炭作为烧制燃料,几大要素的齐备,使罗氏先人在此选址创办了产业。《重庆市南桐矿区志》中也提到万盛陶瓷产业历史,除白塔土碗厂外,曾在青年白鹭垭开办过碗厂,綦江也在关坝的关口开办过国营碗厂。

半山那个老碗厂成就了一段产业,成就了罗氏几代甚至数十代族人的繁衍兴盛,也留下了万盛的一段地方历史老故事。

(作者系重庆万盛经开区地方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