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城口红

版次:010    2024年12月02日

□熊刚

城口县踞三省门户,扼四方咽喉,藏大山深处。一直以来,交通都十分不便。过去,从万州去城口,要途经万源、达州,翻越八台山、白芷山,费时两天。后来,经由开州去城口,翻越三排山、雪宝山,起早摸黑要一整天。即使三排山、雪宝山打通了隧道后,行程缩短也要4个多小时。1997年前,城口虽属万州辖区,但我们奔赴城口的次数少之又少。对万州人来说,城口熟悉而又陌生。

深秋时节,我们乘车从万州出发前往城口。我们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风驰电掣般行进在银白高速公路上,穿越大巴山的崇山峻岭,以过去不敢想象的时间和速度,2个小时抵达城口。下榻巴山锦苑宾馆,眺望县城周边漫山遍野、如火似霞的红叶,大家心情颇为愉悦。

第二天,我们的第一个行程就是参观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和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离开住地,车行不到10分钟,便来到县城南门碉堡梁,沿着一缓坡梯道进入公园。公园建于1984年,园内有“苏维埃政权纪念碑”“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追思广场”等景点。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前,秋日的阳光刚好照在由红色花岗石镶嵌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公园左侧的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展厅陈列了红军标语、战斗武器、生活用具、文献资料图等300余件文物,展现了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转战城口,留下不朽的战斗业绩和光辉的革命足迹。目之所及的红色革命展陈和革命文物,把我们带回到那刻骨铭心、战火纷飞的岁月。城口的土地是一块见证党和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版图,城口的历史是一卷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我们对城口的“红”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城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之火曾在大巴山熊熊燃烧,红军在城口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创造了在重庆的革命历史上,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第一个被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和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县,城口无可争议地成为重庆最“红”的县。

傍晚,洗去一天的疲惫,我们沿着任河休闲漫步。县城宁静安逸而不喧闹,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在暮色中浸染,时光似乎都慢了下来。回望身后群山,山峦上铺展的红叶映着落日,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平视河对岸,书写在高大山体墙上的“人民好坐江山”6个大字,映入眼帘。

当地朋友介绍,这幅标语原来一直“隐藏”在城口县巴山镇元坝村火山坡一个青褐色的石头上,是当年一名红军战士用刀刻下的。1977年,被上山砍柴的村民不经意间发现。由于时间久远,经风吹雨打,石壁风化、斑驳拙朴的刻印,已较为模糊。这条标语不仅刻的时间早,而且在目前发现的全国红军标语文物中,其内容具有唯一性和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最好诠释。如今,复制在城口县城最醒目的地方,成为最具城口辨识度的红色标志。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沧桑巨变,岁月沉淀。红色文化穿越历史尘埃,像红叶一样漫透在城口的绿水青山之间。时间稍纵即逝,在城口两天的行程中,我看到一个又一个城口人脸上写满的是自信,眼睛里充盈的是光亮,给我以深深的感动和挥之不去的印记。

如果说青山“绿”是城口大地上的靓丽底色,那么信仰“红”就是这片绿色大地上最耀眼的光亮。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