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4年12月02日
□谢子清
老家住在深山里,层峦叠嶂,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产茶的绝佳之地。
乡邻喜茶,似乎与生俱来。辛勤耕作之际,人困马乏之时,茶是解渴提神的上品。待到劳碌之余,能有半日之闲,茶又变成舒缓生活、恬适心情的首选。特别是有朋自远方来,茶更是见面礼,或泡在搪瓷盅里,或冲在玻璃杯中,主人满脸堆笑,热气腾腾地送过来,茶香缕缕,沁人心脾。
长在茶乡,养成茶瘾,是顺理成章的事。起初好奇而调皮地向父母讨要一口,抿嘴欲吞,备感苦涩,不免夸张地吐掉。久而久之,就变成习惯,一日不碰,就觉得“嘴里淡出个鸟来”。
工作后,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加班熬夜犹如家常便饭,茶更是须臾少不得。长夜漫漫,浓茶一盏,与疲劳对抗就多了几分底气。
瘾者,癖也。好饮茶必然常买茶。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囤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天南海北皆淘来。加之一些茶友时不时相赠,各式各样的茶叶琳琅满目地摆满了书架。书只得让位,挪到阁楼上。
安闲时,我喜欢去书架上挑拣茶叶,连同与之搭档的茶具一并请下来,不紧不慢,烧水冲泡,伴随着枝叶在壶中徐徐打开,茶香氤氲,只觉满室生雅。烦恼、忧愁、计较、困顿、迷惘,甚至虚空、落寞、厌倦皆“被雨打风吹去”,顿感心湖如镜、涟漪不起。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奇的“东方树叶”,早在上古时代即以药的形象进入视野。陆羽作《茶经》,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岁月浸润,茶早已凝结成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也与丝绸、瓷器一道,走出国门、交融世界,成为了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
《神农本草经》中讲,“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从字面意思看,“益思”是活跃思维、促进思考,“少卧”是提神醒脑、解除困倦,这主要是说饮茶的直接功效。与此同时,茶意即禅意,茶境即心境,“轻身”不就是“放得下”吗?“明目”不就是“看得开”吗?(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