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刚满3个月的法国总理辞职

62年来首次 法国政府被议会推翻

版次:008    2024年12月06日

法国总统马克龙

当地时间12月4日,玛丽娜·勒庞在法国国民议会中。 法新社

当地时间12月4日晚,法国国民议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一项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第二天上午,法国总理巴尼耶前往总统府向马克龙递交辞呈。法国总统马克龙5日批准了总理巴尼耶的辞职请求。

这意味着,马克龙失去了他今年的第三位总理,法国政府自1962年来首次被议会推翻,法国政局更加趋向不稳定。

“左右都不待见”

右翼共和党人巴尼耶9月5日被法国总统马克龙任命为总理,上任仅3个月。

11月底,巴尼耶提出的2025年预算草案遭到各方反对。随后,巴尼耶表示,愿与勒庞领导的极右翼国民联盟和其他政党就预算草案展开谈判。

在巴尼耶作出让步后,勒庞继续向政府施压,要求巴尼耶在12月2日之前对极右翼党派就预算草案提出的其他修改意见作出回应。

不过,巴尼耶的让步却引发了左翼党派的强烈不满。极左翼政党“不屈的法兰西”领导人梅朗雄威胁将在国民议会发起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法国社会党、绿党等左翼党派领导人也纷纷批评巴尼耶。

根据发布的民调数据,53%的受访者希望巴尼耶政府下台,67%的受访者反对政府提出的预算草案。

12月2日,巴尼耶动用法国宪法相关机制,不经国民议会投票而“强行”通过明年的社保预算案。国民议会中的左翼和极右翼议员随后发起弹劾。

12月4日下午,国民议会就两项对政府不信任动议进行审议。由左翼阵营185名议员提交的不信任动议在表决中得到331票支持,超过通过不信任动议所需的至少288票。另一项不信任动议由极右翼阵营140名议员提交,不再进行投票表决。

“难产的总理”

实际上,法国国民议会已呈现“左中右”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使得总理的人选变得愈发困难,这一点在年中的总理选举就有所体现。

7月初,法国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获得了193个席位,成为议会最大政党联盟,但没有达到绝对多数的289席门槛。马克龙所属的中间派联盟“在一起”以164席排名第二,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以143席排名第三。

193席:164席:143席,由于三个政党联盟席位相差不大,有分析称,法国政坛已经呈现“左中右”三分天下的格局。

由此,法国总理的选举会受到多方力量掣肘。在上一任法国总理阿塔尔辞职后,法国曾经历一段“总理难产的过程”。

多方权衡下,马克龙于9月5日任命右翼共和党人巴尼耶为总理。该党在国民议会的党团只有47席。有法国政治观察人士认为,法国选举结果将导致不同政党间博弈加剧,不仅难以弥合民意裂痕,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分裂。

下一任总理会是谁

随着巴尼耶递交辞呈,马克龙将继续寻觅新总理人选,并要求巴尼耶政府担任看守政府角色。在2025年7月前,法国不会举行新一轮国民议会选举。

根据法国的政治体系,总统将任命一位可以在国民议会获得多数支持的人为总理。但是在年中国会选举中,“左中右”三大联盟都未能获得国民议会绝对多数席位,因此任命哪一个联盟的候选人都会让另外两者产生意见。

爱丽舍宫8月曾表示,马克龙仍寄希望于达成中间派和中右翼的“共和”联盟,他与中间派政党领导人的交流保留了形成联盟的可能性。

此前,马克龙已经明确表示,拒绝任命左翼领导人卡斯泰。随后,他接连“面试”了几位潜在的候选人,如同样来自左翼的前社会党部长卡泽纳夫,以及上法兰西大区右翼共和党议会主席泽维尔·贝特朗。前者一直呼声很高,得到前总统奥朗德背书,被视作法国新总理的热门人选。

卡泽纳夫的优势在于,这位前总理本身属于中左翼,得到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党人士和中间派的支持,同时也未遭到右派和极右的极力反对。对马克龙来说,他选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新内阁成立后不会被弹劾,且政见需与其保持一致。

有专家表示,法国国民议会三派政治力量各自为政,新总理人选的出台必然是个艰难的过程。任何带有鲜明政党色彩的候选人都将难以获得一致认可。马克龙如果仓促提名任何一位来自三大阵营的人担任总理,必然无法通过国民议会信任投票。

未来法国总理人选有两种可能,一是选择一位没有明显党派色彩的技术官僚,弱化的政治背景能够暂时平息三派之间的路线之争;二是选择和马克龙政治立场近似的一位中左翼或者中右翼政党的人选。不过,这就意味着马克龙需要作出部分妥协,对他的既有立场和政策进行调整,并通过磋商同时获得左翼、右翼两个阵营的大致认可,候选总理才有可能通过议会投票。

延伸

“马克龙的中间派计划 正在迅速瓦解”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从沙特回国时,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政府,一个正站在悬崖边缘的“马克龙主义中间派”。

马克龙2017年成为总统时,将自己定位为反对法国极右翼崛起的堡垒。当时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米丁预测法国将迎来“黄金十年”,但现在看来这一预测已经落空。“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法国的倒退程度在短期内取决于财政不确定性。从长远来看,它因马克龙改革而大幅倒退,风险已大大上升”。

左翼政党“不屈法国”的玛蒂尔德·帕诺在投票结束后对记者表示,12月4日的投票是马克龙所有政策的失败,为了打破僵局,“我们要求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下台”。

“过去七年,马克龙一直在攻击国家的地基。”极右翼领导人玛丽娜·勒庞说,“只有他辞职才能把这个国家从困境中拉出来。”彭博社分析称,现在掌控着国民议会最大单一政党的勒庞的盟友正推动着下一个步骤——让马克龙为当前的乱局担责,可能会迫使他下台。

目前从种种迹象来看,马克龙似乎倾向于任命一位继任者来解决政治僵局,维持政府运转。但英国《经济学人》指出,无论是中间派、保守派或者温和左翼人物谁接任,根本问题仍然存在:国民议会分裂为三个阵营,长期无法达成跨党派妥协,而新的立法选举要到明年7月才能举行。

“这与马克龙主义中间派曾代表的巨大希望相去甚远。”《经济学人》分析称,当美国人第一次让特朗普入主白宫时,马克龙正在将法国中间派转变为一个强大的亲欧洲团体。他曾两次阻止勒庞担任总统。马克龙借鉴左翼和右翼的思想,将中间派打造成一股促进共识和稳定的力量。

马克龙与勒庞关于法国经济和政治未来的争论始于2017年的一场总统辩论。当时,勒庞公布了她想要将法国从欧元区剥离出去的计划,害怕的选民通过投票帮助马克龙大获全胜。

随后,这些成就一点一点地被打碎。

彭博社称,马克龙早期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提高燃油税,对商业和资本减税,同时取消了对工人的保护。“亲商”政策和对劳动人民的漠不关心为他“赢得”了“富人总统”的绰号,引发了2018年的“黄背心”抗议活动。报道称,这给了勒庞一条回头路和一个更明确的选区,她后来利用这个选区来装点她作为反对专横总统、捍卫普通民众代表的形象。

今年6月,马克龙又做出了一个直接导致今天政治僵局的决定——在勒庞所属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在5月底进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后,马克龙呼吁提前举行选举以重新获得控制权。

“这是一场政治误判。”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负责欧洲事务的董事总经理穆杰塔巴·拉赫曼分析道,马克龙“行动迅速,悄无声息,让包括他许多盟友在内的所有政治参与者措手不及”,这些人中没有太多人对马克龙有善意,“他做的那个决定消耗了残存的善意”。

提前选举的结果是,“国民联盟”成为国民议会的最大单一政党,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缩小了。彭博社直言,任何总理要在这样一个分裂的议会中生存下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次导致法国政府垮台的事件中,随着预算法案谈判的步步推进,勒庞加大了威胁力度。

“他不再是游戏的主人。”政治史学家让·加里格这样评价马克龙,“曾经的全能总统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经济学人》分析指出,权力分享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它加剧了马克龙的孤立状态,担任马克龙第一任总理的爱德华·菲利普指责马克龙“杀死”了议会。11月,马克龙的支持率下降到23%。另一方面,它在议会建立了一种“三角权利关系”,巴尼耶的下台就是议会新影响力的最鲜明的证据,勒庞是最大的受益者,“马克龙的中间派计划正在迅速瓦解”。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观察者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