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减80斤保命
版次:012 2024年12月06日
河南兰考12岁女孩冰冰,因肥胖引发心脏衰竭、呼吸困难等多种并发症,曾被当地医生判“死刑”!她给妈妈说:“我想活着。”
10月29日,冰冰被紧急转院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截至11月30日,冰冰已经减重80斤,在12月3日进行手术。
据《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显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已接近5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记者采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廖涌,了解到一些关于肥胖的健康问题。
廖涌表示,古代人将肥胖作为一种生活优越的表现,而在生产力解放的现代,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1.心血管疾病: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和血脂,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和中风风险增加。
2.发育问题:在发育过程中,肥胖还可能导致隐匿性小阴茎、性早熟、月经紊乱、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
3.呼吸问题:肥胖还会引发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
4.骨骼问题:肥胖会增加骨骼负重,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肥胖还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年幼时期。
5.消化问题:脂肪囤积会导致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出现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疾病等。
6.皮肤问题:肥胖还会影响我们的皮肤,出现如黑棘皮病、三叉神经炎、化脓性皮炎、糠疹、肥胖紫纹等皮肤疾病。
7.肾脏问题:肥胖会导致过度的肾脏负担,进而导致蛋白尿。
8.神经系统问题:肥胖与特发性颅内高压或假脑瘤有关,表现为头疼、视力异常、耳鸣和第六神经外展神经局部麻痹。
9.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人可能会忽视这一点,肥胖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抑郁、焦虑和自尊心下降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过度进食和体重增加。
众所周知,生活方式干预是管理肥胖的基石。然而知易行难,临床中如何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1.制定适合自己的减重目标。如果年龄大于60岁,体重就不要减得太低,因为研究发现,BMI在22~25kg/m2左右的时候更健康。就此而言,不要把BMI减得太低,太瘦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您是肥胖合并有“三高”的人群可以要求严格一点,体重减少的目标是在3~6个月内体重减轻5%~10%,BMI并保持在24kg/m2以下。
2.不同饮食模式减重的有效性各有不同。如地中海饮食对保持健康有好处,但与其他饮食相比,对减重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生酮饮食短期便能获益,但难以长期坚持,且并发症和体重反弹风险高;低热量饮食可以实现个性化方案,以适应个人喜好。简而言之,需做到适当增加奶制品,杜绝“半夜加餐”和“不吃早餐”的饮食习惯,讲究细嚼慢咽,用餐时间大于20分钟。
3.保持健康的运动习惯。每天至少进行45~6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运动时应首先保证运动的安全性,然后才是有效性,还要合理规划运动时间间隔,以避免发生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和低血压等事件。同时要选择适合病人情况的运动方式,以及适度的力量训练,帮助提高肌肉质量和代谢率。
4.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和焦虑。“良好睡眠”让减重事半功倍,建议不少于7小时。
当肥胖伴有并发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对肥胖所需的时间及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努力,并牢记减重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全社会的健康知识普及,来控制肥胖问题,携手健康生活。
新重庆-重庆晨报通讯员 张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