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爱心爷爷课堂”11年坚守的故事
版次:009 2024年12月09日
央视记者在“爱心爷爷课堂”采访
“爱心爷爷课堂”
快乐的孩子们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来爱心课堂看望留守儿童。
□孙炳林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看社区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管理,于是自告奋勇办起了一个“爱心爷爷课堂”。这个小小的课堂,由最初的本社区几名儿童,发展到后来加上邻近社区的共有80多名儿童,规模日渐壮大。
老人们奉献的爱心之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爱心爷爷课堂”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1
古稀老人办“爱心爷爷课堂”
2012年秋的一个傍晚,正在社区活动室打乒乓球的我,忽闻楼上传来读书声。这么晚了,谁在读书呢?
我好奇地上楼,看见学习室里社区支部书记黄晓红正在辅导两个小孩子朗读课文。黄晓红见我站在门口,笑着指着两个小孩说:“这是姐姐杨敏,那个是弟弟杨廷杰,他们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不识字,所以我来辅导他们学习。”看见弟弟杨廷杰读课文结结巴巴的样子,退休前当了几十年老师的我于是坐了下来,开始纠正他的读音。在院坝玩耍的留守儿童田浩听到琅琅读书声,跑上楼来站在门口问:“爷爷,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来这里学习,要得不?”我连忙说:“欢迎,快进来吧……”
从这以后,我们这个社区的特殊课堂“爱心爷爷课堂”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留守儿童,我灵机一动:如果把社区的留守儿童都组织起来,办一个课外辅导班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学习进步,也会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能替在外务工的家长分忧,岂不是两全其美!于是,我向社区提出了建议。
黄晓红听了建议,高兴极了,说:“这个办法真好,干脆由你来当辅导老师好不好?”这当然正合我意,因为几十年的职业习惯,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样的晚年生活既有益健康,也更有意义。
要在社区办留守儿童学习课堂,发挥社区大家庭的作用是关键。说干就干,黄晓红很快召集社区的几位退休老教师,还有一些老党员、老工人和家属代表,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商议。几次磋商后,社区全新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班子就算正式成立了。班子成员也进行了分工,我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们学习。另几位古稀老人也乐意为留守儿童服务,李云峰、杨心学、文应海等人,负责学生的出勤登记及上下楼梯的安全事项;魏国联口才好,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应该是把好手;高家惠心灵手巧,会做不少手工活,她可在课余闲时教孩子们做剪纸,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几位老人自告奋勇、各施所长,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留守儿童学习课堂很快就准备妥当了。社区居民们得知此事,特意为这个特殊课堂取名为“爱心爷爷课堂”。
2
爱心课堂学生有80多人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四点半,“爱心爷爷课堂”正式开课。
爱心课堂的开课仪式虽然简单却仍不失隆重,田浩、邓浩凌、翁健等几名留守儿童胸前飘着红领巾,笑容满面地进入课堂。这批孩子中,殷学敏和殷学伟姐弟尤为引人注目,姐弟俩家庭情况特殊,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为供养姐弟俩读书,爷爷去了外地打工,两个孩子与婆婆生活在一起。爱心课堂的成立,帮姐弟俩的婆婆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很快,“爱心爷爷课堂”开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附近社区。一天,福耀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喻蕊琳满怀喜悦地来到爱心课堂要求入学。小孩不是我们社区的留守儿童,这让大家深感为难。小孩见状顿时脸上失去了笑容,愁眉苦脸、眼泪夺眶而出。陪同小孩一同前来的邻居阿姨说:“喻蕊琳的父母离异,她跟着爸爸,但爸爸常年在广东打工,没人辅导她学习,希望你们收下她吧!”考虑到小孩孤苦伶仃,这样的留守儿童理应得到社会更多温暖,于是我们决定破例收下她,小孩破涕为笑。第二天下午,喻蕊琳的父亲专程赶来,用一张纸条歪歪斜斜写下一段文字:“谢谢你们收下了我的女儿,为我解了难,我表示万分感谢!”
家住在附近的塔山社区二年级小学生田茂诗,父母都是残疾人,其爷爷知道爱心课堂的消息后,专程赶来要求我们收下他的孙子。田茂诗初来时沉默寡语,做作业下笔迟缓,思维反应也慢,经我们耐心开导和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提高,做作业越来越认真,语言表达也渐渐丰富,性格变得活泼可爱。
“孙老师,你的退休金不少,还去社区爱心课堂教那些娃娃,找那么多钱啷个用得完哟!”红岩煤矿工人村的老邻居谭大姐是直性子,说话很随意。我解释说这是为社区的留守儿童献爱心,没有报酬,她摇摇头表示不相信。旁边的几个留守儿童不干了,对着她大声说:“婆婆,孙爷爷是爱心爷爷,他真的不收费!”孩子们的回应,解开了谭大姐的疑惑。
开课仅十天,“爱心爷爷课堂”的学生便迅速增至80多人,几位爱心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扩展孩子们的阅读面,我们决定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我在黑板上把《三字经》一行一行抄写下来,然后逐一教读。课堂的琅琅读书声,让孩子们懂得了敬老爱幼,也让他们学会了对事、对物的感恩之心。课余时间,老师们组织孩子开展有趣的活动,女生喜欢手工制作,我们就教她们用矿泉水瓶或硬纸块制作各种有趣的东西,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六一“儿童节那天,爱心课堂还开展了“欢乐六一 快乐成长”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此外,爷爷们还组织孩子们去郊外的蘑菇园体验课外实践,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在美丽的山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为活跃学习气氛,爱心课堂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绘画比赛,名列前三的优胜者都收获了文具奖品。
中秋节那天,爱心课堂推出了“话团圆、凝亲情”主题活动。留守儿童吴沁彤给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写了问候信,视频上母女见面,看到久别的妈妈,孩子热泪盈眶地呼喊:“妈妈!我好想你啊……”“彤彤,你要听爱心爷爷的话,好好学习哟!”母女情深,让人感动不已。
3
爱心爷爷和留守儿童上了央视
好事传千里,一些热心的自媒体也开始慢慢关注此事。随着影响日渐扩大,重庆万盛棚户新区的新房社区为留守儿童创建“爱心爷爷课堂”,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消息,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
2016年1月19日下午,央视4台的摄影、解说、编导一行四人,来到“爱心爷爷课堂”。央视记者走进爱心课堂和孩子们互动。“阿姨,您好!”“孩子们好!”记者拉着可爱的孩子亲热地问:“你们来这里有什么收获吗?”“有啊,爷爷们教我们完成课外作业,还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另外,老师们还教我们做手工艺、跳舞、学习珠算。”孩子们如数家珍,开心的和记者阿姨聊起了天。见同伴说得不完整,田浩争着告诉记者阿姨:“魏爷爷手抖,写字不行,但教我们下象棋是高手,多动脑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田浩和殷学敏还带记者们去小区孤寡老人苏生华家里。62岁的苏生华早年丧夫、失子,孤独的日子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们常去帮她打扫卫生。苏生华告诉记者:“这两位小朋友经常来看我,让我感到很开心,我把他们当成亲生儿女一样。”说完,紧紧地抱着田浩和殷学敏,眼含热泪。
第二天上午,爱心课堂的二十多位留守儿童带上铁铲、水桶,跟随央视记者坐上中巴车,去山上种植树木,参加义务劳动。记者阿姨说,希望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意识。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3月23日晚上8时,得到消息的新房社区居民们早早等候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4套节目播放的《爱心爷爷课堂》。龚金穗是爱心课堂学生,她的婆婆看了央视节目后说:“这个爱心课堂硬是办得好,为我们家长分了忧、解了难。我孙女的学习成绩比以往大有进步,太感谢爱心爷爷们了!”
2016年11月7日,万盛经开区教委派车,专程送我到江北区参加重庆市教委主办的“终身学习活动表彰大会”。这次全市共表彰了40个先进个人,我荣登奖台,领回了“爱心爷爷课堂品牌”奖牌。
2019年10月3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重庆市相关领导陪同下来到“爱心爷爷课堂”,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温暖送给孩子们。孩子们兴奋地告诉顾奶奶,他们一定不辜负期望,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4
“爱心课堂”走过11个春秋
时间过得真快,“爱心爷爷课堂”转眼就已开办了11个年头。十余年的春去秋来,爱心课堂迎来了一批批留守小孩子,又送走了一批批留守大孩子,而课堂的老师们也经历了爱心接力。
爱心课堂成立之初,共有18位爱心爷爷和奶奶义务参与课堂服务,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爱心老人渐渐力不从心,退出了爱心课堂,不过依然有5位老人坚持到了2020年。2020年秋,爱心课堂恢复了课后服务(以前为课外活动),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回归校园,周六上午开办书法课,下午则是学习手工活。社区出资,为孩子们购置笔墨纸张,并重新请了几位老党员志愿者担任辅导老师。社区家属杨作英的毛笔书法功底深厚,她辅导的书法课深受家长们的赞扬。邓家才是退伍老军人,其硬笔书法很有特色,教学时他以军人特有的素质,演示字体笔画结构,认真辅导一丝不苟,要求孩子们呼喊“起立”要声音洪亮,体现饱满的精神状态。
而我,则一直坚持着这份爱心,也是爱心课堂从创办到现在唯一坚守“岗位”的老师。如今,我虽已年满81岁,但身无三高、口无假牙、头无白发,行数千米路也不累,和几位花甲志愿者一起,伴随着留守儿童的成长,让“爱心爷爷课堂”这面旗帜更鲜艳、更闪亮!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退休教师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