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2月10日
□文猛
浩瀚的戈壁滩上,悠扬悦耳的驼铃声由远及近,在祁连雪峰和马鬃山支脉黑山对望处的宽广谷地间,晨曦剪出一个壮观的驼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戈壁中的万里长城,走向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
五更的梆子声响起,报晓的雄鸡声在关城内此起彼伏,静候在城下的商人们兴奋地站起来,整整衣衫。情绪感染了驼群,它们也纷纷挺直了身体,于是更嘹亮的驼铃声响起来。经过长途跋涉的商人们松了一口气,“鸡鸣度关”的关规让他们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守关的兵士一一验过关照,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从会极门从容地走进这个美丽的东方古国,去迎接梦寐以求的发财机会……
—1—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还要早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面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15公里,是河西走廊西端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
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便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不过,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嘉峪关前后竟经历了160多年。
我们抚摸着厚厚的城墙,也抚摸着那漫长的160年的厚重——
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峪关首筑土城。
明弘治八年(1495年),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关楼。
明正德元年(1506年)8月至次年2月,李端澄修建内城,以及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部尚书翟銮视察河西,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
从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
远望嘉峪关,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2—
时光不再倒流,今天我们已见不到这壮观的一幕。雄伟的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出发,蜿蜒向西,延伸到这片雪山、沙漠、戈壁、溪流构筑的宽广谷地,从守关的角度,这片开阔的谷地并不适合。然而这里却到处是屏障,北面是陡峭无法通行的山脊,南面是北天河。在这片谷地上修建长城,除了飞翔的鸟儿,任何人马都很难越过,何况其中更有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从战略的高度分析,长城的西延和雄关的矗立赋予了嘉峪关特殊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挡住了历朝历代无数外敌的入侵。
然而,走进嘉峪关,我们却找不到多少战争的痕迹。在关城的档案中,我们没有见到战事的记载,想来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清康熙时期的扩张政策,在17世纪末以前就已将军队带到了远至瓜州和敦煌等地,嘉峪关失去了它最初的军事价值,其重要性仅在于被当作了一处控制清朝内部行政区边缘的哨所和担当一处从“关外”来的车马检查的“海关”。
雄关和天险守望的是一个贸易的童话。入关的人洒下一路驼铃鸡鸣度关,寻梦中国,圆满发财的梦想。出关的人或贬谪或充军或通商丝绸之路,站在嘉峪关城楼,回眸东面炊烟缭绕乡关眼前。伫望西面去路,荒漠戈壁,一望无际,不见人烟。“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掬下一汪人文的热泪。在战争的链条上,嘉峪关成了战争原野上的童话稻草人,这是祈望通过长城守护统治地位的帝王的失算,却是渴望和平渴望安宁的人们的幸福。
岁月悠悠,湮没了多少昔日边关的雄姿,使它成为西北的一道风景。现在的嘉峪关早已失去了战略作用,喜欢怀旧的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买上一个明朝的关照,体验一下当时嘉峪关边防检查站的作用,让守城的“关兵”盖上一个关印,从西门(即嘉峪关门)出城,城外就是古代所说的西域了……
—3—
站在这边关的门坎上,我们有一种出门远行的悲壮,也有一种飘零归来的动情。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嘉峪关的雄伟和壮观,11米高的城墙,733米周长的内城,总面积3.35万平方米的关城。城托山而显雄,山依城而为险。没有战争,嘉峪关关城非军事化的倾向也愈加浓重,历史赋予了嘉峪关更多远离战争的文化温情,千百年来让我们在画布一样的铁马金戈背景下欣赏和平安宁。
在和平的阳光照耀下,走进庄严肃穆的嘉峪关,其实只是走进一种童话的氛围。从西面入关,我们体味五座关门的名称,就深深地叹服于它博大的文化。
西门嘉峪关是正式的关门,也可算是主门。进关城,必过会极门,“会极”意指汇集于此,当时的西域商人都必须先在嘉峪关住下,等申请批准后才能由此门入关。光化、柔远两门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兄弟民族的政策,“光化”“柔远”都是指各民族之间要和平共处,不用武力来征服,而是要通过文化去教化、感化少数民族。“朝宗”门的命名,则体现了皇权思想,朝宗即是朝见皇帝的意思。
更为让人惊叹的是,关城内有一座一般军事设施内难得一见的建筑——戏台,这是清乾隆五十七年修建的,用于关内守军与居民共娱。这座不大的戏台前是一片广场,遥想当年台上台下的热闹场面,我对建造这座戏台的官员产生了深深敬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城一直是孤独的,明朝的守兵们大多是些流放犯,清朝时情况略有改观。一座孤城,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长久下去绝对不利于士气,兵民之间的隔阂也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扰民滋民的事难免会发生,于是这座戏台就成了解决难题的“点睛之笔”。
“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戏台上的对联可谓入木三分。戏台的对面是一座关公庙,敬奉着关公。关公是义气、胆量与力量的化身,在边疆守关,最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和风貌。
—4—
在朝宗门外,还建有文昌阁。文昌即“文曲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掌功名、禄位的神。在军事建筑群中见到这么一座纯文化设施也很意外。据介绍,这里曾作为科举的考场。尽管我很怀疑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但也深深地希望能有报捷的黄马送来金榜题名的喜讯,给我们的童话带来喜剧的高潮。金戈铁马、歌舞升平、四书五经……嘉峪关显然不仅仅是关城,而是一座雄伟安宁的边城。
在光化楼城墙角下,有一块著名的“问命石”,彼时出关入关的旅人路经嘉峪关时都要来此,用石子敲击城墙,卦问前程。凡听到类似燕叫的“唧唧”声,他们都会异常地高兴,坚信有了小燕保佑,一切都能逢凶化吉。我虽不迷信,但为了回味那守望的童话,也取了石子丢过去,“唧唧”声回响不绝,让我可以从容地上路。
走出嘉峪关,继续西向敦煌,回头再望,关城耸立在戈壁滩上,似真似幻,如一条巨龙的龙头,盘旋在祁连山上的长城正是那舞动的龙身。雄伟的嘉峪关,在小燕的“唧唧”祝福中,我们将和你一起守望着那永远的战争童话,守望着我们共同的蓝天白云……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