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勇士24年前探秘乌江源头

历时60天,平均每天徒步近18公里,“千里乌江行”考察队用双脚丈量乌江

版次:009    2024年12月11日

□冉启蕾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乌蒙山东麓,在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从发源地至涪陵,乌江全长1050公里,落差1787.46米,流域跨云、贵、渝、鄂四省46县市。

24年前,我作为随队记者,参加了“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活动。在60天徒步考察中,我们一行12人背着帐篷睡袋,爬过绝壁栈道,经历雷暴和野兽袭击,攀悬崖考察巴人悬棺,参加土家族婚礼抢亲活动,写下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

1 找到了乌江源头石缸洞

2000年,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专)决定组织一支徒步考察队,从乌江源头,宣传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由学院团委牵头,团委书记王泓具体负责实施。

活动从当年4月开始筹备,招募广告在学院张贴后,报名者众多。经严格筛选,最终选出3名青年教师和7名各系的学生代表共10人,还邀请了涪陵巴渝都市报的姚彬和我作为随队采访记者,组建了12人的“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

当时,还有20多名女教师和女学生报名,组织方考虑到路程太远且需长途徒步,便谢绝了她们的请求。考察队于2000年6月6日上午从长江师范学院出发,出发前,举行了隆重的授旗和出征仪式。

按计划,考察队用4天时间,乘汽车和火车抵达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寻找到乌江源头石缸洞。然后再用两个月时间,沿乌江徒步考察,从源头走到尽头涪陵。

9日上午,考察队冒着小雨,从盐仓镇开始向石缸洞行进。乌蒙高原带着天高云淡、诗意清幽的宁静扑面而来,由于没找到向导,我们在山谷中转了不少弯路,两个多小时后,才见茂密的树林深处,有一个几米见方的洞口,泉水正源源不断从洞中汩汩流出。

这,就是乌江源头石缸洞。

石缸洞附近的苏姓人家,已在此居住了很多代。据苏家大哥介绍,他时常看见石缸洞里冒出一些黑鱼和花鱼,特别是雨季涨水,冒出的鱼会更多。洞中流出的水随时都清清亮亮,天再旱,水也不会少。附近的村民都在这儿挑水吃,牲畜也饮用这股天然泉水,一到旱季人们还会引用泉水抗旱。

据了解,最初确定石缸洞为乌江源头的,是一位名叫汪育江的人,他是原贵州思南县文管所所长。1990年6月1日,他带两个年轻助手顺乌江寻源而上,通过大量调查走访,后经多位地理和水利专家确认,石缸洞就是乌江真正的源头,改写了《贵州省志·地埋志》“乌江的干流为三岔河,乌江的源头在香炉山”的记载。

当天上午,我们在石缸洞前,冒雨为乌江源头竖起了“吸乌江之灵气,报乌江之恩泽,保护乌江生生不息”的石碑,见证了涪陵人的饮水思源之情,更体现了对自然、生态、历史的关注。

2 打探黑颈鹤和黑叶猴的家乡

从石缸洞返回途中,考察队来到威宁县城。目的是去草海,了解黑颈鹤。

草海位于威宁县城西南角,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贵州最大的淡水湖。当地环保部门专门找来两只小木船,帮助我们深入草海深处进行考察,船行其中,水波荡漾,绿草轻柔,好一幅如诗似梦的画卷!

当地人告诉我们,草海是鸟的天堂,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灰鹤、白鹭、鸳鸯,还有大雁等都喜欢在这里生活。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颈鹤最为珍贵,它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目前全球仅存7000余只黑颈鹤,其中每年在草海过冬的黑颈鹤就达400多只。为保护草海中的各种鸟类,草海不允许机动船出入。遗憾的是,我们到达时,未到越冬季节,黑颈鹤还没有回到草海。

不过,接下来的黑叶猴考察,我们小有收获。沿河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黑叶猴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物种。我们经过近50天徒步,终于来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生存着几十群约540余只黑叶猴,保护区负责为黑叶猴喂食和安全的陈大哥特别叮嘱,不能用闪光的照相机,怕惊吓黑叶猴。

当天上午10时许,我们随陈大哥来到黑叶猴猴王洞外的人工投食点。身着迷彩服的我们头戴树叶,屏住呼吸躲在树丛中暗地观察。随着陈大哥一声悠长的哨声响起,30多只黑叶猴掠过树梢向投食点奔来。离投食点约20米处,冲在前面的猴王可能通过气味发现了我们,大叫一声后,所有的黑叶猴都停住了脚步,任凭陈大哥如何呼唤,猴群就是不靠近投食点。陈大哥说:“黑叶猴很聪明,但很怕生,外人很难接近。”虽没能近距离接触到黑叶猴,但陈大哥邀请我们去他家,饱餐了一顿腊肉土豆饭。

3 息烽的烽火永远在心中燃烧

徒步到达贵州息烽后,我们的第一目标自然是去看看息烽集中营。作为重庆人,从小说《红岩》和电影《烈火中的永生》知道了渣滓洞和白公馆,但对于息烽集中营,却有些陌生。

来到息烽集中营参观,我们才知道,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宋绮云及夫人徐林侠、孩子小萝卜头等,最初就是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的。同时,息烽集中营还关押过杨虎城、黄显声、张露萍、杨醒民、邓演达、马寅初等重要人士。

集中营本部所在地阳郎坝,地势险要,岩壁陡峭,共设监狱8栋43间。集中营自1938年11月设立后的近8年时间里,共关押政治犯1200多人,其中被杀害和折磨致死600余人、下落不明的400多人,幸存者仅100余人。抗战胜利后,息烽集中营于1946年7月撤销,72名革命志士被转囚至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

当晚,考察队将帐篷搭建在息烽集中营外面的广场上。队员们向围上来的当地群众讲了小萝卜头、江姐和陈然烈士的故事,我朗诵的一段《囚歌》,听得大家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4 偶遇土家族婚礼体验了“抢亲”

在艰辛的徒步行进中,考察队常常爬栈道、攀绝壁,实在无路可行时,还要绕道翻越崇山峻岭。一路上,我们曾遇到过雷暴而躲进岩洞避雨,也曾遭受野兽袭击而打着手电彻夜未眠。路过村庄时,考察队常常引起村民们的好奇和围观,但他们都很善良、朴实,经常有人主动给我们义务当向导,还送来一些好吃的土特产给队员们。

记得一次路过乌江德江段的一个村子,考察队还很意外地参加了当地人的一次“抢亲”活动。

当时,村子里的一户土家族村民正在举办婚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得知我们的情况后,特意邀请我们加入到抢亲的队伍中来。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我们随浩浩荡荡的新郎庞大抢亲队伍,来到邻村的新娘家。新娘家也是热闹非凡,但大门紧闭,哭嫁的声音从吊脚楼里传出,几十个人护着新娘不让男方接走,男方的抢亲队伍翻墙、翻窗子,均被女方家“击退”,大约半个小时也不见分晓。后来,全靠机智的新郎声东击西,搭人梯跳进院子里,用红包吸引了守护新娘的队伍,然后破门而入,背起泪水涟涟的新娘就跑。“抢亲”整个过程太好玩了,热情的新郎还挽留我们住了一宿,见证了土家族婚礼的全过程,队员们纷纷笑称大开了眼界。

5 惊心动魄攀绝壁探秘悬棺

在徒步途中,最让考察队惊心动魄的一次,莫过于攀爬悬崖,探索悬棺之秘的行动。

当时,进入贵州思南县后,考察队从当地人处得知,乌江一支流的悬崖上,有一排悬棺。我之前曾在巫山小三峡和丰都龙河,见过类似悬棺。在征得当地人同意后,我们决定爬进悬崖的裂缝中,近距离尝试一下考古的经历。

经过商讨,考察队设计了几种接近悬棺的办法,最后领队王泓决定从山顶系绳吊人至裂缝处,然后在几位当地人的帮助下,考察队两名身强力壮的学生,身上系着粗粗的绳子,我们抓住绳子的另一头,慢慢往下放。放至100米左右时,两人已接近悬棺了,可是因为悬棺上方石岩向外突出,考察队员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悬棺。两位学生只能凭肉眼观看后,向下面的队友汇报情况:棺盖已腐烂并被打开,棺内有头盖骨和几根大骨,棺内还有一个疑似老鹰做的窝……

我和姚彬虽是随队采访的记者,可一路上由于沿途手机信号很差,写好一篇稿子,常常要等好几天后,偶尔路经乡镇时,才能找到传真机发稿子,用稿率自然不高。但有一篇稿子在《中国青年报》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至于考察队队长王泓,一年后被有关方面聘为赴可可西里考察团团长,还应邀到多所高校举办环保讲座。

经过近两个月艰难跋涉,"千里乌江行"环保宣传考察队终于进入重庆境内的乌江段,疲惫不堪的考察队员们都很激动,考察队在酉阳乌江边的龚滩古镇往下,后穿过王坨峡进入彭水,再从彭水顺江而下,过江口、武隆、土坎、羊角碛。历时60天,平均每天徒步近18公里,2000年8月9日,考察队成功抵达我们的家乡——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涪陵城,父老乡亲们为考察队举行了欢迎仪式。

回望24年前,我们从乌江源头历经艰辛,徒步抵达涪陵,亲眼看着一条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浩瀚大江,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了什么是壮阔、什么是震撼!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窒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