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在蟹螺过年

版次:010    2024年12月13日

□久胜

秋天,前往蟹螺乡过年。据说,华夏大地上唯一在秋天过年的民族就是尔苏木雅藏族。尔苏木雅藏族,相传是西夏党项羌后裔,他们的服饰语言和前后藏地有很大的不同,其宗教、祭祀活动至今保持着原始的韵味和神秘色彩。

秋高气爽,我们前去蟹螺乡过年。从雅安市石棉县城出发,我们向蟹螺乡进发。每年农历八月初九是石棉尔苏藏族一年一度的环山鸡节,传说这是他们迁徙定居的日子,所以作为祭奠祖宗的节日,同时也祈求神灵保佑。环山鸡节是石棉县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尔苏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尔苏语称“古扎子”,意为过年。

到了蟹螺乡政府,再前行七公里,我们就到达了江坝村的蟹螺堡子,现在这个堡子还住着80多户人家。进入堡子的入口,早已有热情好客的村民守候在那儿迎四方的客人。他们点燃香柏树枝、熏洗法器,“萨巴”(巫师)将祝福的圣水洒向客人的头顶和侧肩,这是尔苏藏族对外来客人进行的简短欢迎仪式,从这里走过,庄严又神圣。从这里也走入了一个山清水秀、茂林修竹的世外桃源。看着尔苏藏族朋友们特有的服饰、望着前面的百年碉楼,探寻着久闻大名的神树,仿佛瞬间就置身于一个秘境。

“环山节”前,每家每户都备好了供品:三匹肋巴的腊肉、一镡自煮的竿竿酒、一碗豆腐、一只白色公鸡、一把白香、一瓶白酒、一碗米饭、一个鸡蛋、一碗糌粑,还有部分新鲜水果、糖果,将其全部盛于一簸箕内,待节日来到……走入尔苏人家,就会看到大多数家庭的门上都有一块白石头,尔苏语称之为“觉”。他们认为石头是灵物,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能驱除邪恶,引来善福。在藏区农村,流行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开春之际,农民将会在自己的农田里,或在农田旁边的一处地方插入一块白石,或垒筑几块白石组成一座朴实的石塔,作为保佑今年能够得到丰收的祈愿台。

一大早,全堡子以海螺号为信,听到号声后,男人们将盛满贡品的簸箕用头顶到集合地。

祭拜祖先是环山鸡节一个重要内容,这个时候,12岁以上的女子是不能上山的,男子把供品顶在头上,表示对先人的尊重,然后从柴火架起的“火焰山”下穿过,到神山上祭拜祖先。一番礼仪后,全体起立,口呼“哦非”,并持食品向四方扬,至此,上山拜访仪式基本完成。所剩食品将由长者按上山人头分派,每人一份以示有福同享。回家的路上,要口呼“哦非”以示吉祥如意,同时还要唱“始祖碑”歌。一直唱到集中出发地。

到了集中出发地,就是又回到碉楼,这碉楼是尔苏木雅藏族特色建筑,藏区的碉和汉区的房有机整合,其风格仍保存着原始尔苏木雅藏族的古朴风格。在碉楼旁边坝子中间放上一个三角架,上面烧一堆白香,挂一根腊肉,放一镡竿竿酒,以此为中心,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围在三角架周围唱、跳。我和同行的央视记者被邀去喝竿竿酒,酒香后劲大,不觉也有几分的醉意。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那些湮没已久的世界遗产,就像已经消逝的星辰一般,其光芒依旧照亮我们。在异乡,我心间竟然有一种乡愁在弥漫,如此具体,如此真切。祭祀的舞者恣意狂欢,他们或苍老或年轻的脸上都映着光,他们的眸子里也都在闪亮,每一个人都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境界。他们的动作时而简单,时而夸张,但都是如此的朴素无华,也如此心生敬畏。好像是面对困境,也坦然面对,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张牙舞爪,而是在山径上、在乱石中探寻出一条康庄大道。让观者也沉浸其中,暂时获得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然后,男女对唱,谁胜则由谁获得腊肉。一般要唱到半夜鸡鸣。最后由几名男士装神弄鬼,抹成花脸,手持各种器械相互打斗,藏族名为“耍镡”,直到跳累为止,到此整个祭奠仪式宣告结束。真是非常特别的过年过节。

中国首部反映尔苏木雅藏族文化的电影《觉里曼姆》在蟹螺江坝拍摄完成,并于前些年在央视的电影频道播出。蟹螺堡子也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扎子祝福节(环山鸡节)的核心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乡上的负责同志介绍,当地依托目前已建成的猕猴桃园、枇杷园、蓝莓园等优质水果产业基础,挖掘自然风光、空气质量等气候条件,正努力建成康养度假休闲场所、农产品采摘体验园等,促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

再会了,蟹螺。祝福尔苏木雅藏族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单位:四川雅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