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2月16日
铜梁永嘉镇
□胡卫民
明末清初“湖广填川”大迁徙后,有尹姓人家在今铜梁区永嘉镇一带插占为业、繁衍生息,当时称作“尹家市”,自清朝光绪初年建永嘉场以来,已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那么,为何许多当地百姓又称它为狮子场呢?
永嘉镇称狮子场由来已久。据《永嘉区志》手抄本记载:“(尹家)街头石崖,塑有狮神,龛上匾额‘神妙无方’,远近信民和人畜病痛,许愿狮神。”
永嘉镇的文史爱好者肖思友介绍:“永嘉场叫狮子场由来已久,根据就是老街的上场有个任家坡,老一辈人说它形如雄狮。有一个地方叫铜鼓观山,山坡也形如雄狮,它们都朝着永川的板桥镇方向……”
难道永嘉镇与“狮子场”还真有唇齿相依的不解之缘?
我在永嘉片区深入了解得知,明清时期至今,逢年过节,原永嘉片区民间有舞狮的习俗,永嘉片区的舞狮队至今仍在表演的《高台龙狮舞》就是证明。据了解,“亮狮”最早是当地商会等创编和表演的民间灯舞,借鉴了龙舞二龙抢宝和狮舞元素,吸收了武术南洋刀的动作套路,腾跃利索,韵味满满。
回忆当年舞狮队表演的情景,人们大都会说,舞狮队的队员身着黄色僧服,手持蒲扇,憨态可掬地逗引狮子闪亮登场,烘托节日气氛。当地的言子也有“穆家河的狮子,上不了(眼镜)桥”之说。百姓过年贴的对联,也有带“狮”字开头的下联。比如猪年,上联就是“雄狮欢腾辞旧岁”,下联“雌猪送福迎新年”;若是羊年,上联为“祥狮飞舞庆丰年”,下联是“瑞羊盈门迎吉祥”等。
铜梁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彭强介绍,清康熙年间,“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在合州当知州时,把铜梁县分为上乡和下乡。上乡至少包括羊燕里、长安里和六寅里,上乡羊燕里包括铜梁的大庙、永嘉和永川的板桥、三教等乡镇。永嘉在清前期至中期属上乡羊燕里,所以民间一直有“铜梁上乡舞狮子,下乡玩龙灯”之说。
狮子被永嘉人视为避邪驱恶的吉祥物。永嘉人陈金刚告诉我,在《陈氏族谱》里有记录,早在清朝中期,陈家修七水滩大桥时,就在七水滩大桥两岸各立两头石狮子,以护佑行人安全,以及不让洪水淹没岸上庄稼。后来,石狮被人推入四五米深的小安溪河。对此,原永嘉区教办主任秦国敏说:“穆家河挖到过石狮子,说明永嘉人对狮子有一种敬畏,甚至是情有独钟。”
不过,若缺少实物支撑,这些说法多少有点空口无凭之嫌。近日,在永嘉镇嘉庆街(下场口)14号居民刘万伦家门口附近,当地居民根据几位老人提供的线索,挖出了一尊清代的石狮子菩萨,旁边还有石刻对联。永嘉镇又叫狮子场,终于找到了最直接证据。
今年已80多岁的韩模介绍:“永嘉叫狮子场,就是因有一尊狮子菩萨屹立在永嘉下场口而得名,已有些年代了,我爷爷那一辈就有许多老百姓来老街场口膜拜狮子菩萨,旁边一口瓮缸内盛满了菜油,都是香客买来供奉狮子菩萨的。听老一辈讲,狮子菩萨放在三面有石块围起、中间有石盖的小石房内。民国时期,由当地商会雇用打更匠管理,比如点亮油灯、清理垃圾等。1949年后,狮子菩萨没了打更匠的管理,很快自生自灭了。”
“三面有石块围起,中间有石盖的小石房”,这一说法引起了我的关注。对此,铜梁考古资深人士叶作富说:“考古学上称这种仿木结构的石龛顶为庑殿式屋顶,南北朝以后各朝代都有,永嘉镇大兴村10社的板凳庙就属于这种,只不过年代比明崇祯更早一点。”
综上所述,铜梁区永嘉镇称狮子场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清代至今,民间就有这么一说。
(作者系重庆市铜梁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