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他冒着大雪首次对长江三峡进行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多的实地考察
版次:009 2024年12月17日
周恩来考察南津关坝区
周恩来冒着大雪考察荆江大堤
三峡坝址基石
□樊家勤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治理长江的决定。
次月下旬,周恩来访问朝鲜回国不久,便轻装简出来到武汉。他不顾旅途劳顿,在武汉乘“江峡”号客船,首次对长江三峡的南津关和三斗坪坝址等地进行了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多的实地考察。
冒着大雪溯江而上
“江峡”号轮船沿着长江缓缓逆行。江水向下缓流,宽阔的江面渐渐向后移动。随行的有国务院相关部门和相关省的负责人,以及中外专家。
2月28日,周恩来身穿黑色大衣,头戴帽子,走下客船,冒着纷飞的大雪考察荆江大堤的几个险要堤段。他察看得很仔细,有时还要蹲下去检查堤坝,察看江水对堤坝的冲刷程度。在堤坝上,周恩来停下脚步,默默地注视着曾经决堤的地方,当时的决堤曾给当地百姓造成沉重灾难。
“长办”主任林一山看着周总理凝重的表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洪水水位有时高出地面十多米,假如荆江大堤有一处决口,武汉的汉口就有被洪水吞没的很大可能。为了防洪,为了确保荆江大堤,只有修建三峡大坝,迎头拦蓄调节汛期上游来的洪水,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洪水造成的大灾难。”
周恩来一边看一边听,有时还点点头。
大雪纷飞,江风寒骨。周恩来大衣上已满是雪花点点。他站在荆江大堤,遥望浩渺长江,若有所思。
考察荆江大堤后,周恩来心情沉重,找荆州地方负责人座谈治理荆江和加固荆江大堤的问题。周恩来为荆江分洪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南津关考察喀斯特地貌
3月1日,“江峡”号抵达西陵峡东口的南津关坝区。这里两岸险要,陡壁直立。
周恩来率领大家下船上岸,他兴致勃勃拿着图纸,行走在江边,一边察看一边询问。修建三峡工程,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坝址的选择至关重要。
把南津关作为修建三峡大坝的坝址,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人萨凡奇经勘探后选定的,即“南津关方案”。但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实地踏勘后,认为此方案有些不足。
雪后天晴,似乎更加寒冷。在江边,周恩来仔细观看了一个立式岩溶井后,向山路走去。山崖开凿的路又窄又陡,但周恩来有说有笑,远远走在大家的前面。他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后面上山的一行人,关心地叫年龄大的、身体差的就不要上山了,但谁也不甘落后。上山后,大家来到白居易、元稹、苏轼等游览过的三游洞。
来到该景点,周恩来有些不高兴了,他认为这次是来考察坝址的,不是来旅游的,怎么能来这里?林一山忙解释:“我们不是带您来看名胜古迹的,南津关坝址一带是喀斯特石灰岩,如果在这样的地带修建大坝可能犯了建水坝的大忌,请您来看看这岩溶的构造,研究如果建坝,怎样进行基础处理,确保大坝安全。”周恩来认为说得有道理,便踏着碎雪走进了三游洞。在洞里,他拿起一小块岩石,认真观察着。
随行的湖北省委负责人王任重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里是石灰岩,有溶洞,建大坝有可能漏水。水利专家们多数不赞成在这里建大坝,这只是可供选择的坝址之一。”
带回花岗岩芯给毛主席
考察南津关坝址后,一行人又来到三斗坪坝址的中堡岛。
中堡岛在未修建葛洲坝之前长约1000米、宽200米。葛洲坝工程先于三峡工程建设。周恩来曾抱病连续三次开会,他说:“修葛洲坝要成为三峡大坝的试验坝。搞好了葛洲坝,就是大成功。”事实表明,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的建设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奠定了基础。
“江峡”号在三斗坪靠岸后,周恩来徒步走过已干涸的沙滩,来到中堡岛。岛上地势高低起伏,草木满地。在一座土丘上,工程师摊开三峡工程设计图纸,向周恩来汇报情况。听完后,周恩来详细询问了中堡岛的地质地貌和三峡大坝穿过小岛的坝轴线和坝顶高度。他指着岛对岸白云缭绕的山头问林一山:“三峡大坝有那个山头高吗?”林一山回答:“和那个山头差不多高。”
接着,一行人来到地质部三峡勘探队的钻机旁,慰问长年风餐露宿的钻探工人。周恩来亲切问候着大家,说:“辛苦了,谢谢你们!”不多的话语,却温暖着大家的心!
看着地面放着钻出来的长长花岗岩岩芯,他弯腰拿起一块仔细观察,用地质锤轻轻敲了敲,岩芯发出铿锵的声响,开心地说要带去给毛主席看看。技术人员说这是编了号的,周恩来就按岩芯管理制度,在编号卡上签下“周恩来”三个字。不久,在“成都会议”中,周恩来把这块岩芯呈给毛主席观看后带回了北京。
实地踏勘三斗坪坝址后,与南津关坝址一比较,周恩来心里好像有底了,但这是大工程,一点不能马虎,他对林一山说:“要对南津关和三斗坪两个坝址继续勘测和研究,以求作出充分可靠的结论。”
来到茂密的竹林深处,只见一间土屋门前,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正聚精会神地编竹篓。周恩来走到老人身边,亲切招呼:“老大爷,您忙啊!”老人看了看来客,忙站起来惊喜地说:“啊,这不是周总理嘛!请坐,请坐!”
周总理和老人坐在一条木板凳上,问:“老人家,今年高寿?”老人说:“白活70岁了。总理多少岁?”周总理微笑着说:“您是古稀,我今年花甲,比您小10岁。您老是岛上的人吗?”老人快言快语:“土生土长,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
周总理继续问:“这个岛,长江涨水淹得着吗?”老人摇摇头:“淹不着,这可是个宝岛啊。岛上还有很早以前的石斧、石锄、坛坛罐罐呢。”听到这里,周总理兴致很高地问:“您能带我们去看看那些石斧、石锄吗?”老人把周总理带到一杂草丛生的乱石堆处,用竹棍翻出几块石斧给总理看。
观三峡美景吟《水调歌头》
“江峡”号继续上行。在船上,周恩来主持会议,讨论三峡大坝问题,主要内容是“需不需要修建三峡大坝、能不能修建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不是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主体工程、这个工程是不是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是要争取提前修建这个工程”。
周总理一再强调,要大家敞开思路各抒己见。林一山从防洪、发电、航运、引水等方面考察,认为三峡工程在综合治理、开发长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电总局负责人李锐则认为讲综合效益,三峡工程很理想,技术上有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他主张先开发支流,先小后大、先近期后远期……
看着钱正英没有发言,周恩来便点名道:“钱正英你怎么看呢?”钱正英不仅是水电部领导,也是水利专家,她说:“赞成修建三峡水利工程,但还不具备上马条件,应积极准备,应干支流结合、大中小工程结合,长江的防洪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不可掉以轻心,单靠加高堤防不能解决问题。”
苏联专家组长讲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的技术、造价、工程期限问题,又对南津关和三斗坪两个坝址的优劣作了客观的分析比较,认为建设三峡大坝的综合效益是肯定的,技术上是有把握的,主张对两个坝址再进一步研究比较。
会议开得很热烈、很成功。结束时已是深夜,周恩来发现工作人员在收拾挂在墙上的规划和设计示意图,忙说:“留在这里,我还要看一看。”
等大家走后,周恩来又非常认真地看起来。突然,他发现有的数据不对,便要求工作人员马上复查,结果证明数据确实有错。
紧张而激烈的会议后,该放松放松了。“江峡”号在行进,周恩来和大家来到船舷,一览三峡雄伟而美丽的景色。看着那重峦叠嶂、绿水青山,周恩来吟咏着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王任重为三斗坪、神女峰拍了几张照片,想象“高峡出平湖”后,神女峰下的江面将变得宽阔而平静,朝晖晚霞把多彩多姿山峦的倒影,映照在清澈的江水里,是多么迷人的山光水色啊!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的壮丽景色,但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后人带来了福音。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