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门庄园:房屋520余间 旧时江合边界的“独立王国”

版次:010    2024年12月17日

石龙门庄园

□庞国翔

提起江津四面山,大家也许对“西南第一庄”会龙庄耳熟能详,但对于另一个庄园——塘河石龙门庄园却知之甚少。其实,石龙门庄园面积比会龙庄还大,附属设施也更完善,被称为江(津)合(江)边界的“独立王国”。

塘河镇石龙门庄园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多年前,这个杂乱破旧的大院里居住了许多村民,现在经过文物部门的抢救和保护性修缮,一个真实的石龙门庄园又重现人们眼前。

石龙门庄园旧时的庄主叫陈宝善,在江津人称“陈半县”。除了是个收租地主外,他还是盐业巨商和银行家。

石龙门庄园位于江津区塘河场东北约10里处的一个山峦低坳里。这里是重庆市江津区和四川省合江县的交界处。尽管四面林木掩映,但这座青砖瓦房的硕大庄园仍隐约可见。

整个石龙门庄园占地30多亩,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主体结构建于清代。庄园坐西朝东,共有房屋520余间,回廊式布局,由庭院、跑马场、古道、古井、学堂、药铺、佃户住房、祠堂等构成。石龙门庄园面向一片水田,穿堂叠殿,九道中门九重门关,鳞次栉比成“龙门阵”。两厢18天井院,璧合珠联,形成八阵图。房屋均为青石为基,砖木结构,一色的石梯和石栏杆,正厅、戏台、碉堡、花园等样样齐备。侧小山腰建有操场、马道等,每间房屋瓦沟相互连通。

石龙门庄园以抱厅为中心。抱厅是庄园的公共活动空间,面积200多平方米,是陈家聚会和议事的主要场所,抱厅用8根5米多高的整条石柱支撑,面阔18米、进深12米,石柱上为五架梁,檩子下有三榀梁架和驼峰,两壁有马鞍形风火山墙。

整个庄园沿着抱厅有一条建筑中轴线,但东西两侧并不完全对称。庄园西面有一座3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有前后两道风火墙,前面山墙别出心裁地在墙面挑出一座木廊阳台;与之对称的东面并没有相应的建筑,而是一段几十米长、约3米高的石墙和石护栏。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部分建筑也不对称。由于几十年来庄园房屋拆除损毁严重,整个庄园的原貌已部分被改变。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庄园内外还设三重围墙,开三道朝门。第一道属土围墙,沿山头半山腰修建;第二道围墙绕庄园外围修建;第三道是石墙,紧挨着房屋修建。第一道土墙已被毁,改作农田和林地;第二、三道围墙还残存部分。从庄园正面上9步台阶进入第一道朝门(已毁),朝门前有一座半月形月台,再上19步台阶为第二道朝门,现已消失。

庄园甚是豪华。据说,如果一个人一早开始打开庄园的所有门窗,要到中午才能完成。住宅外边还修有养猪房、牛栏、马厮。北侧小山腰建有网球场、操场等。

离此庄园主体不远处,是陈氏宗祠(三楠祠),之间是宽大的石板路相连。整个建筑为宫殿式,主要分正殿、中殿、亭子、戏楼四大部分。屋脊全是镂空黄绿琉璃砖砌成。此外还有客厅、寝室、厨房、花台等,外有院墙围着,院内林木繁茂。为远近乡镇各宗祠之冠。

为何取名石龙门庄园?据说建设庄园时,此处有一条很长很大的石埂,石埂下端有一石岩,其形状酷龙之巨口,故将此处取名为石龙门。

提到石龙门庄园,不得不说江津巨富陈宝善家族。据《江津县志》“人物志”载:“陈宝善(1861—1925),江津县塘河场人。因结交官府,承销食盐发家致富,人称‘陈半县’。清宣统元年,陈鼎臣、陈兴臣,创办晋丰储蓄兼殖业银行。居住庄园名石龙门……”另据1986年出版的《塘河乡志》记载:“塘河陈氏家族从清朝中期开始发家,到1949年时已经历七代,约二百年历史。极盛时期是在陈宝善时期……”

陈氏家族所占的土地遍及江津上半个县和靠近塘河边界的四川省合江县的地区。面积比现在整个塘河乡的17000多亩耕地还要多。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从他家的住宅石龙门到赶石蟆镇的稿子场近三十里路,只有一根田坎是别人的地界,陈家曾将银子摆满了那根田坎,想把它买过来,但未买成。这是陈家当时的遗憾之一。

陈宝善家族为何能发迹成为江津巨富?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陈氏家人上山打柴,捡到一坛银子开始发家;有的说是他家住房占了“风水”而发家……这些说法均不准确。陈家能成为当地巨富,同他家开盐铺、办银行有关外,最重要的是和当时的封建制度有关。后来,陈家老五又当上了塘河慈善会会长,陈宝善当了塘河商会会首,陈兴臣任十全镇副镇长,陈雨文任塘河乡乡长。他们还与周围的石蟆镇、稿子镇、朱沱镇、合江县白鹿镇等地方上层人物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江湖关系和裙带关系。陈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

石龙门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呢?

陈氏家族家大业大,不仅人丁兴旺,庄园的管理也自成体系。庄园内的各种佣人达数百人:有专职伙夫数人,有专职轿夫20多人、40多顶轿子,有裁缝5人,用上等衣料缝制四季服装。庄内设有药铺。此外,还有推米粉的,喂猪、喂牛、喂马、喂狗的,以及修缮房屋的泥瓦木匠、挑水工、打杂工、园丁工等。佣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天人进人出,异常热闹。

石龙门庄园还有自己的武装——保家操丁。保家操丁最多时有一连人。制有专门的军服,有各种枪械。陈宝善曾孙陈敬陔想当军官,大热天就在操场上训练操丁,有时一天就晕倒十几个。晕倒后,抬到经堂,拿冷水去浇泼,醒过来又逼着去练。

石龙门庄园还办有专业的戏班子——龙庆班,人员四五十人,逢年过节、红白喜庆,天天唱戏。有时还到白沙或江津“斗戏”演出。戏班子的角色配得硬,罗小生、武旦周幺幺、草鞋花脸赵幺蛮等都做唱俱全,故颇有名气。

陈氏家族还办有学校。陈家在附近的庙子山办了一所小学校,取名“明德小学”,请来几位老师执教,收当地儿童读书,不收书钱学费,所谓“培养人才”。这在当地,算是一桩善事。陈氏家族的势力很大,当地百姓邻里间或佃客间的各种纠纷、诉讼等,多要请“陈家老爷”出面调解或进行裁定。

陈氏石龙门庄园处于江津县(今重庆江津区)和合江县的交界地带,山高皇帝远,陈家在此唯大独尊,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陈家虽是收大租的地主、盐业巨商和金融老板,但他们也讲“行善之道”。每遇受灾年景,陈家都要进行一些施舍,到各家佃户去走走看看,施舍些钱粮给佃户。逢年过节也要向当地的干人施舍点钱米。过年时还要召集佃户到家吃顿饭,“讲善说善”之后,请大家看戏班演出。

1949年底江津解放,陈氏石龙门“独立王国”的历史结束了。佣人和长工各自回家,庄园则成为村、队办公场所和社员住房。改革开放后,庄园成为江津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又成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庄园内还住着陈宝善曾孙、九十岁高龄的孤寡老人陈宏佑,他有讲不完的石龙门庄园故事……(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图片摄影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