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12月17日
□胡雁冰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重庆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都在朝天门地区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和印记,也有多种文化诞生。可以说,这里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富集区。
老城街巷都是文化聚集地,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湖广会馆、古城墙和城门、洪崖洞川东民居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
老鼓楼实质就是谯楼。衙署是朝廷的化身,其建筑有教化、规范、引导百姓的作用。
重庆湖广会馆群,也是昔日重庆城著名的“八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近300年历史。它是目前全国城市中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群,代表着重庆古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
古城墙和城门,则充分体现了山地江城的建筑特点。古城墙是利用渝中半岛的两江天堑和山脊线制高点为屏障,修筑便于防守的坚固体系。城门则利用了四象五行观念(四座城门)和九宫八卦原理(十七座城门),既利于防守,又不妨碍商贸往来和百姓生活。
适应山坡丘陵地带的吊脚楼房屋,是川东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改造前后的洪崖洞地区(尤其是改造后的景区),成为各地游客追捧的目的地。
白象街上有幢非常著名的老房子“江全泰号”。这幢三开间四层楼房,以独特的火焰形尖拱屋顶、圆拱花窗、花式线脚等西式建筑风格,在周边传统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
湖广会馆群,最先由“湖广填四川”移民中的商户领头兴建。除祭祀祖先、神明,主要功能是协调商务兼做客栈,服务对象以原籍来渝乡亲为主。这里汇集了各地方、各种姓、各家族的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相互启发,成为重庆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1年重庆开埠后,曾经的“十里洋场”白象街和上海外滩一样,见证了重庆许多珍贵的“第一次”:重庆第一次开办海关——重庆海关局;重庆第一家邮局——大清邮政局;重庆第一盏电灯点亮的地方——李耀庭公馆;重庆第一家冰糕厂——青鸟冰厂。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重庆版“华尔街”。
朝天门地区一直是重庆金融商贸业最悠久、最繁华、最热闹、最有效的区域。1927年9月24日,朝天门码头、嘉陵码头相继完工,作为新重庆商埠建设的一件大事,商埠督办公署举办了盛大的落成典礼。
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开到朝天门的机器船改变了川江航运历史。1925年,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朝天门成立。1938年宜昌大撤退,挽救民族于多难之境。1999年2月14日开通朝天门两江游……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在二府衙街19号杨閶公同志旧居正式成立,杨闇公任书记,冉钧负责组织,吴玉章负责宣传,童庸生任重庆团地委书记。朱德、刘伯承、吴玉章、肖楚女等都常到这里活动,成为全川革命运动的核心。自此,这里成为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的聚集地。
朝天驿、重庆最早的民信局、邮政局、电报局、重庆电话所……在这里,以驿站、电信局、邮局、电报、电话的发端和建设为代表,形成了整个重庆特有的通信文化。
重庆第一份新闻期刊《渝报》、最早的《重庆日报》、在近代巴蜀影响深远的《新蜀报》……白象街是重庆新闻业的起源地,见证了重庆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多个第一,足可挖掘新闻文化的精髓。
最早的川东师范学校办在洪学巷“黉学”内,是教育文化的发端。此外,还有民俗文化、火锅饮食文化等。
朝天门地区的深厚文化,肯定不仅是这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