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话梅

版次:011    2024年12月17日

□陈维忠

念初中时,母校荣昌中学校园内种了很多梅树,蜡梅最多。每到寒冬腊月,梅花应时而开。其花色明艳动人,或洁白如玉、或红艳如霞、或粉色如妆,让人感到喜气吉祥。香气幽远缥缈、淡雅清淳,沁人心脾。看到盛开的梅花,总让人觉得它处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我心中,梅花绝对是碾压群芳的“百花之魁”。它声誉崇高,位居“花中四君子”之首,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百花凋零,梅却敢独对严寒,雪中怒放。北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写出了梅的坚强与高洁。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词句,写出了梅花面对困境、威武不屈的孤傲与坚韧。

古代最会写梅的诗人要数北宋的林逋。他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事,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堪称咏梅诗的绝唱。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鲜明地写出了梅花俊俏的姿态和清幽的香气,深得后人赏识。南宋文学家王十朋说他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今古无诗才”。就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都认为这首诗是“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文人墨客写梅,往往以雪相映,梅雪并提。南宋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就是一个明证:“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中哲理深刻,堪称写梅诗中上品。古琴曲《梅花三弄》,包括《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三支曲子,据说它最早是由东晋乐师桓伊制作的一首笛曲。台湾已故著名作家琼瑶受其启发,写了一部系列小说《梅花三弄》,这部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曾风靡一时。其主题曲中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歌声悠扬婉转、余音绕梁。

至于画梅的雅士名流更是数之不尽,他们画梅注重神韵。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提到文人画士的审美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都是画梅的高手。齐白石笔下的梅色彩浓重,线条简洁,充满生机与活力;徐悲鸿笔下的梅,则水墨与色彩完美结合,尽显清新与高雅。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梅早已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升华成了坚贞优雅、冰肌玉骨的人格象征。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里,梅花正面带微笑,以昂扬自信的神情,向人们宣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