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有两千年历史的建筑,全国仅三十余座,每一座都堪称国宝

常任侠在盘溪发现国宝汉阙

版次:009    2024年12月18日

20世纪50年代的盘溪东汉无铭阙(右阙)及图案拓片

□姜孝德

常任侠(1904—1996年),安徽颍上人,著名艺术史家、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艺术史。回国后,曾在中央大学、国立艺专、昆明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担任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

常任侠是个传奇人物,他在重庆考古,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盘溪的东汉无铭阙。

1

喜欢考古

常和郭沫若等人同行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进逼南京,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西迁。常任侠是中大教授,随中大实验中学的师生一起西迁,陪学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后来,他去了武汉,成了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人员。

1940年,国民党撤销第三厅,设立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委),常任侠便回中大当教授去了。1942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璧山迁到江北盘溪,他便去做了兼职教授。这期间,他还是(重庆)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艺术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也因此,他在重庆努力地开展考古工作。

在重庆期间,常任侠常与郭沫若、卫聚贤、金静庵、胡小石等在江北与沙坪坝嘉陵江沿岸考古。在江北主要集中在香国寺至石马河一段。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发现了纪年汉砖,如“延光四年砖”,它证明早在公元125年时,江北石马河一带便有较多的人居住了。

常任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考古活动足迹。他在1939年5月20日的日记里写道:“与金静庵、刘子植、朱遏先、缪赞虞渡江至盘溪访碑。”又在5月29日写道:“与金静庵、刘节在嘉陵江盘溪发现汉阙(墓)一处,其中一室有‘永寿四年六月十七日盳作此冢’十三字尚完好,可为汉冢之确证,书法之美如礼器碑,归后在此拓片上题字。”永寿四年即公元158年。

郭沫若既是考古专家,也是诗人,常任侠也是如此,因而他们发掘了古墓之后,还有唱和,如常任侠的《发掘汉墓纪事次郭沫若韵》和《四月二十二日题汉富贵砖拓本叠前韵》。那时,教授们的收入并不高,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非常丰富。发现了汉墓,不仅要写诗,还要拓片,且常常在拓片旁留诗或题字,甚至到了“洗拓能忘疲,摩挲行废眠”。他们喜爱这样的工作,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常任侠经常在嘉陵江沿岸考察,次数多了,他总觉得这一带可能有重要的古代遗物存在,于是他想到了发动群众这一招。有了这个想法,他就给身边的中大与国立艺专的同事、学生宣传,有时还会向老乡们宣传,让大家留意,如果发现“花石头”(被雕刻过的石头)、或人工堆砌的大石堆等异常现象,就马上通知他。

2

奇迹发生

他在江北盘溪发现汉阙

等人多次到发现地拜访当地村民,希望能找到关于该阙历史的蛛丝马迹。有当地村民说,这块石头叫香炉石,因此阙的所在地就叫香炉湾。石头是从龙溪(应为脊)山那边飞过来的。这石头灵得很,有求必应,因此来烧香的人很多。听罢介绍,常任侠感叹地说:“唉,因为迷信崇拜,使这些石头免遭破坏。”当年5月,常任侠写了《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的文章,对发现经过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成了后来人们介绍盘溪汉阙的依据。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宣传,最后竟真的有效果。

1940年2月末的一天,中大的军事教员唐世隆,得知盘溪有大石头雕刻的东西,可能是阙,于是告诉了常任侠。听完描述,常任侠兴奋不已。3月2日,他与马叔平、金静庵及中大历史学系学生等6人一起渡江,到盘溪去了解情况。遗迹现场位于盘溪河西岸,约半里地。类似阙的物体面西向,左右各一,通高4.15米。左阙已经倒在田里,一部分已被掩埋,旁边还有一些杂乱的石头;右阙依然站立,但阙顶已经掉落,角神也已风化。阙身上的伏羲、女娲、青龙、白虎等浮雕,也风化得有些厉害。

通过常任侠对石阙的描写,我们今天能够很准确地了解该阙的样貌:左阙左侧浮雕有一人首蛇身的人手举日轮,日轮中有三足乌,后来定名为伏羲捧日图;左阙右侧浮雕有青龙衔璧图;右阙左侧浮雕有白虎衔璧图,右阙右侧浮雕有一个人首蛇身,手举月轮,月轮中有蟾蜍,后来定名为女娲捧月图。阙身上部四角有四个高浮雕的力士背负着阙头,阙头上还有一些宫室建筑的雕刻。石阙雕刻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的文物价值。

盘溪无铭阙的发现,让专家们很是兴奋。但对于此阙的年代,一时没有定论。为弄清楚阙的年代,常任侠

3

无解谜团

高大汉阙为谁而建?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最初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两阙中间没有建筑物相连,故称“阙”。阙,即豁口,空隙。后来演变出多种类型,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国门阙等。阙的功能多数是为了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等。目前全国仅存的阙只有31处(不包括出土的),每一处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

常任侠发现的这一处石阙,后来由中央大学历史学系组织发掘,倒地的石阙被运送到中央大学博物馆保存(后由重庆博物馆保存)。

盘溪的石阙,后经专家们对画像、造型,以及与其他阙的比较等方法,确定为东汉时期的阙,因其没有铭文,故称无铭阙,最后定名为“盘溪东汉无铭阙”。对于此阙,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是墓前阙,又称神道阙。但是,这是谁的墓前阙,谁才有资格在墓前竖立如此高大的石阙呢?然而,在汉阙周围,没有发现大型坟墓,且周围的土地经过整理,也没发现大型建筑遗迹。或许是因为近两千年的岁月,让墓葬或建筑变成了黄土;又或者是阙建好后,世事发生了变化,后面的坟墓或建筑根本就没能建设(这或许就是阙身上没有文字的原因)。也许,这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了。

盘溪无铭阙虽然没有文字,但其造型、图案等都是传世石阙中独一无二的,因而被专家们引为至爱。其上面的图案——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月亮中的蟾蜍、太阳中的三足乌,以及青龙、白虎等已成研究古代文化、神话和思想观念常常引用的经典。

就在发现汉阙的同一时间,郭沫若等人(应该也有常任侠吧)在距离无铭阙以北约800米的苏家院子(现玉带山小学附近),又发现了一座东汉的伏羲女娲浮雕像。浮雕像因一直埋在地下,没被风化,所以格外清晰。浮雕像刻在墓室端头的石板上,依然是伏羲举太阳,太阳里有三足乌;女娲举圆月,月里有蟾蜍。这座浮雕像对于认识无铭阙、确定无铭阙的年代,以及认识石马河人的信仰,都有一定的帮助。浮雕像上,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那个小孩却是完整的人形——是没有修炼成人首蛇身,还是进化成了纯粹的人,这真还值得研究。浮雕像上的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可能是重庆地区最早的干栏式房屋图像。

4

建亭保护

后人仍能目睹汉阙风采

关于常任侠、郭沫若等人在嘉陵江末端两岸进行考古发掘一事,不仅他们自己有记载,别人的著作中也有记载。甲骨文、金文专家商承祚曾在1940年的一封信里写道:“今年三月得金君信说,在盘溪附近地名庙溪嘴的山腰,又寻获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两墓,至今无法得到拓本,叫人不胜神往。”信里提到的纪年墓,颇有价值,这是判定无铭阙时代的一种参考依据。整个盘溪地区,发现的汉墓大致就是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到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之间。

当年4月14日,常任侠又与郭沫若、卫聚贤联合各学术团体发掘江北汉墓,21日试掘汉墓结束,27日郭沫若作《关于发现汉墓的经过》一文,常任侠随即也写了《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一文。他们还记录了在江北董家溪培善桥、胡家堡等处发掘汉墓的情况。笔者在白九江先生《重庆考古的起点与百年回首》中看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卫聚贤等人在江北相(香)国寺发掘到的汉代砖室墓,非常震惊。如此全用大砖砌成的墓室,可能是唯一在江北发现的一次。

当年,常任侠看过盘溪东汉无铭阙之后,曾忧心忡忡地说:“但双阙已毁其一,此石阙之顶盖,亦已倾坠。苟不加以保护,则此汉代建筑,久受自然之摧折,风雨之侵蚀,亦必逐渐剥落;久而倾圮,可预卜也。”

令人欣喜的是,常任侠的担心最终被化解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存在原中央大学博物馆里的汉阙几经辗转,最后保存到了重庆市博物馆。留存原地的阙,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政府曾三次拨款为无铭阙修建保护亭,加以精心保护,以让后世子孙仍能目睹盘溪汉阙的耀眼风采。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