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5 2024年12月24日
消费者在享受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时,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留存在了不同的服务平台上。每年盗取、滥用个人敏感信息的犯罪事件并不罕见,到底是谁在背后收集这些数据?这些数据又是怎么流出的?记者起底非法贩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条。
日常停车竟能暴露公民信息
这几年,市场上一种被称为“智慧停车”的新业态应运而生。智慧停车,很智慧,但是够安全吗?
记者对北京两个采用了“智慧停车”系统的停车场进行了技术检测。驾驶员将车驶入停车场,远在几公里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输入车辆的车牌号后,无需身份验证,轻而易举就获得了车辆所在停车场、车辆入场时间等敏感信息。
在记者采用同样的方式测试第三个“智慧”停车场时,并没有直接显示出车辆的敏感信息,但经过技术专家的辨别,发现该停车场只是没有在前台显示信息,后台实际上有了应答,返回的数据包里同样有着车辆敏感信息。专家告诉记者,这样的招数只能让消费者不能直接看到。但是,不法分子依然能轻易获取这些敏感的个人信息。
利用停车信息追踪社会车辆
违法安装跟踪器,对公民人身安全造成巨大隐患!
2023年,安徽砀山网警破获了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犯罪分子的突破口,就是全国数千个智慧停车服务系统中的数据接口漏洞。
警方介绍,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接单,帮助客户寻找指定车辆。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正是利用了停车小程序数据接口上的漏洞。之后,短则几分钟,贴手就会找到指定车辆,贴上GPS追踪器。警方资料显示,贴手每贴一辆车能获利800元到1000元。那些位于上游的入侵停车场数据系统的不法分子更是获利不菲。
2024年10月,法院判决该案系列被告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决有期徒刑二年至四年不等。
点击
个人信息根本藏不住
医院化验报告被偷窥
眼下,骚扰电话和各类骚扰信息一直是困扰广大消费者的一个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推销对消费者的选择异常精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的何延哲表示,问题就出在API上,即应用程序接口,其中与开放、传输数据相关的则被称为数据接口。
记者会同网络安全技术专家,针对不同消费场景中数据接口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实时测试和深入调查。
测试场景1:手机点餐
测试结果:专家使用最基础的解码程序,就轻而易举地从小程序的数据接口返回的数据包中,获取了记者下单消费的完整且没有加密的后台数据。这家咖啡店的网络小程序数据接口授权不严密,导致任意人员能轻易获取该企业数据库中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
测试场景2:健身月卡
测试结果:专家使用最基础的解码程序,就顺利通过了该小程序数据接口的用户身份校验,毫无阻拦地就拿到了完整且未加密的用户信息。包括身高、体重、职业、生日等敏感信息。
测试场景3:生活服务
测试结果:当消费者查询的订单号为空的时候,该接口就会返回数据库中所有订单的信息,这几乎让程序平台里的整个用户信息都存在极大的泄露风险。敏感信息包括手机号、姓名和居住地址。
测试场景4:酒店订房
测试结果:这个小程序的接口虽然做了一定的加密措施,但是由于生成的订单号非常有规律,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规律构造查询指令,可以很轻易地查看到指定日期的所有订单信息。
测试场景5:医疗信息
测试结果:该医院的小程序属于查询接口授权机制不完善。查询所有患者的化验报告应该要管理员权限才能访问,但是通过这个接口,用普通账号也能查询,医院的小程序在权限等级识别上根本就没有设置任何障碍。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