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灶上的年味

版次:011    2025年01月02日

□文铭权

“胡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一进入腊月,我家那口柴火灶,从早到黑就再也没有歇息过。各家各户升腾起的袅袅炊烟,还有小孩不时放响的鞭炮,让故乡黄泥河的年味愈发浓郁起来。

我家的年味,都是从杀年猪那天开始释放的。割猪草,洗红苕……忙碌一整年的母亲掐准时间,每年腊月都要出栏两三头大肥猪。无论怎样,其中最肥的一头,总会留着自家杀来过年。

天刚麻麻亮,父母亲就和邀请来的杀猪匠世范大哥等人,在院坝里忙碌起来。被惊醒的我,赶紧来到厨房灶门前去烧火。满满一大锅水,很快热气腾腾。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母亲打开猪圈门,拿着一根竹棒,吆猪出栏。那猪哪里见过如此阵仗?任凭母亲怎样吆喝,都不肯出圈。等不及的世范大哥和父亲等人相继进入猪圈,揪的揪耳朵,推的推屁股,硬生生把年猪拽出圈来。然后众人帮忙,把猪按倒在几根并行摆放的长条板凳上,顺利完成宰杀。

被宰杀的年猪被吹气筒吹得鼓胀浑圆,趴在院坝角落一个用塑料薄膜铺着的凹槽地上。父亲将锅里烧的热水用桶装上提出来,世范大哥手拿瓜瓢,调整好热水的温度后,不断地淋烫着猪毛。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他双手紧握刨子刨猪毛,很快,年猪便被刨得通体光滑白净。世范大哥又在院坝旁那棵枣树上挂上一个铁钩,把年猪倒挂后打开边口。取出内脏、边油,再把猪肉大卸八块后,他赶紧提着作为酬谢的一块肉,赶往等着杀年猪的下一户人家。

黄泥河人管杀年猪请客吃饭叫“喝刨汤”。半晌午,我居家不远的几乎所有亲戚都应邀赶来。女性帮着打整大肠、洗菜、切肉等,配合母亲备好中午的伙食;男性则主动为我家打扫扬尘、清除垃圾、为阳沟清淤等。

母亲不断催促我把灶膛里的柴火烧得更旺。很快,肝腰合炒、蒜苗回锅肉、红烧排骨、血旺汤等各种美食,摆满整整两大桌。中午时分,众亲戚围坐在一起,划拳猜子,把酒言欢。这样的“喝刨汤”,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里办一场,等于亲戚之间轮流举办“转转会”,热闹的气氛如同过年。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在柴火灶前忙碌。

她将猪板油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熬制成油。负责烧火的我很快闻到阵阵香气。白色的猪板油逐渐变成金黄,并浓缩成一小坨一小坨的“油渣儿”。母亲将熬制好的猪油舀进陶罐储存。见我们兄妹一直盯着锅里,她把“油渣儿”装在碗里,还放上一些白糖。很快,这些甜脆的“油渣儿”被几只馋猫吃得一干二净。

母亲开始在大铁锅里为我们准备多种过年的零食。她把一小袋河沙倒在锅里,用锅铲不停地搅拌。她不停地用手感受着河沙的温度,把之前煮熟、切片、晾晒脱水的红苕干倒下锅,然后不停地搅拌。在温度的催化下,红苕干开始膨胀。要出锅了,母亲叫我取出一些灶膛里的木材,以降低锅里的温度。然后用筛网实现河沙与红苕干的分离后,又将河沙倒入锅里,开始炒胡豆,最后一锅是炒花生。这些难得的零食,将在未来一个月内,成为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硬通货”。

腊月、正月的亲戚说来就来,如不早做准备,打急抓根本来不及。于是,母亲抓紧制作好扣肉、甜(咸)烧白、粑粑肉等若干蒸菜,还自酿了一大坛叫“醪糟儿”的糯米酒。

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的时候,负责烧火的我没有闲着。黄泥河有句俗语,叫“灶王菩萨本姓张,煮的莫得烧的香”。往灶膛加上几块大木材后,我悄悄将干燥的红苕粉条扯来一小把,一根根放在火苗上炙烤。那粉条很快膨大,吃在嘴里像爆米花一样酥松。有时还偷偷用竹签串上一两坨五花肉,进行原生态的柴火烧烤……

年猪宰杀之后约一个星期,母亲把腌制在陶缸里的腊肉、酱肉等取出来,将柴火灶顶上临时捆绑的竹竿上挂得满满当当。父亲从山上林地里砍回不少柏树丫,晚饭后,他把最近几天使用率极高的那口大铁锅拿开,用塑料薄膜将柴火灶与顶上的腊肉、酱肉等密封成了一个偌大的“烤箱”。柏树丫在灶膛里不充分燃烧后,将腊肉、酱肉等反复熏烤得黄里透黑。当过年煮好端上桌时,一股扑鼻的腊香味,沁人心脾。

在期待的目光中,农历腊月三十终于到来。从早上开始,我们全家都聚集在柴火灶前,为欢聚一堂吃的那顿“年夜饭”忙碌。外婆会从蒸好的甑子饭中舀出一小块,叫我拿上镰刀,将房前屋后的桃树、李树等果树砍上几条小口,嘴中念念有词地为它们“灌年饭”,以祈祷来年硕果累累。

我们兄妹握着蒸熟的糯米饭团,给各个门坊粘贴对联。有一年,父亲拿回来的对联太多了,结果我在猪圈门上贴上了“座上高朋常畅饮,门前贵客喜频临”,在厨房门上贴上了“五谷丰登菽殿后,六畜兴旺我为先”。我的这一囧事,多年以后仍在黄泥河流传。

午夜除夕,我们兄妹手握着依旧温暖的灶膛里点燃的香烛,满院坝奔跑并鸣放鞭炮。欢乐的笑声,彻夜不息。

农历正月初一一大早,父母亲点燃柴火灶里的柴火,在大铁锅里放上蒸笼,蒸上好几个蒸菜,以随时招待正月里前来拜年的亲戚。用小锑锅为我们煮好一大锅汤圆或者面条。那不少汤圆里的“馅”,不是肉或糖,而是一分、两分或者五分的硬币;那面条里,总会烫一大把新鲜的豌豆尖,分别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要“进宝”和“顺利”。

父母亲将汤圆或者面条从锅里舀到碗里的时候,我们兄妹齐刷刷地簇拥在灶前。灶膛中熊熊燃烧的火苗,映红了我们童年的脸庞。这幸福而温馨的场景,至今令我刻骨铭心。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