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砌的墙、灯光垒的山,光辉灿烂、水天一色
版次:009 2025年01月08日
流光溢彩朝天门夜景
洪崖洞
□姜孝德
人们常说,不看夜景,算是没到重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的自豪感便从心底里钻了出来。是呀,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被人夸呢!
那么,两百多年前的重庆夜景,到底是啥模样呢?
1“字水宵灯”与重庆是啥关系?
说到重庆夜景,心中总爱蹦出那个让重庆人说来骄傲的词:字水宵灯。今日的我们,极少有人会把重庆的夜景与古代的“字水宵灯”联系起来。再说,知道“字水宵灯”的人多,但能说清楚的却少。
“字水”一词来自谯周的《三巴记》,书中说:“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三巴。”谯周是三国时的蜀国人,阆水指嘉陵江上游,白水则指白龙江。白龙江在四川广元老昭化城汇入嘉陵江,而后曲折了“三回”才继续往东南流淌。有文人雅士为美化重庆,就把“曲折三回如巴字”引进到重庆,说是指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曲折如巴字”。如此移花接木,真是巧妙,读书少的人,肯定难辨雌雄。
1760年,清乾隆年间的巴县知县王尔鉴评定“巴渝十二景”时,应知道“字水”一词的来历,但他是在宣传巴渝山水,不是与人讨论“字水”的来历,借用“字水”一下又何妨。他一锤定音,让“字水宵灯”走进了巴渝十二景。从此,“字水”一词扬名于巴渝、声震四川,人们反倒忘了它是从哪儿来的。
王尔鉴为了宣传巴渝十二景,每景必考察、必细细品味,且都要写一首用心之诗,诗前还要附一段小记。他的《字水宵灯》是这么写的: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今天的人应感谢王尔鉴,他用诗告诉了我们那个时候“字水宵灯”的模样。不过,如果王尔鉴看到今天重庆的夜景,我估计他会改诗。为啥呢?因为,当年重庆有多少人家,能有多少灯光?且不说穷人还点不起灯。再说,那时人们点的只是蜡烛、桐油灯、菜油灯之类,能有多亮?
不过我们得承认,在农耕时代,在王尔鉴的时代,就整个四川而言,除了重庆,大概也只有成都才有如此规模的居民区,它又如何不让人觉得明亮呢?
我总觉得王尔鉴诗前的小记,不一定比诗差:“渝州凿崖为城,沿江为池。《华阳国志》所谓‘重屋垒居’也。每夜万家灯火齐明,层见叠出,高下各不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阴晦时更见波澄银树,浪卷金花,终古不能流去。余尝南上涂山,北登一阳观遥望,光辉灿烂,水天一色。”一样有诗情画意,甚至说得更详细。
2王尔鉴的“夜景美学”讲的啥?
“字水宵灯”之所以能走入巴渝十二景,我总认为它是一个独特的类型,可以使巴渝十二景多样化。“字水宵灯”一景,从其字面理解,应是指江北嘴、朝天门、现今南岸长江艺术广场两江四岸这个“丫”字形的水域,更精确地说是指这个水域的灯影。如果谁要是把“字水宵灯”这一景放在某个具体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此景历来为南岸独享,甚至在南滨路上还设了一个公交站,名字就叫“字水宵灯”。
王尔鉴小记中的“一阳观”,其实就是指江北的弋阳观,位置在今明玉珍睿陵附近,它们都在宝盖山上。不论是弋阳观,还是睿陵,选中宝盖山,肯定是中意这里的高、这里的风水。弋阳观地处三江汇流处,地势高亢,居高临下,长江、嘉陵江历历在目——白昼可观千帆溯流,夜晚能睹万灯耀目。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总以为十分了解重庆的夜景,其实不然。重庆发展日新月异,一年前的“字水宵灯”与一年后的“字水宵灯”绝对不同,比如去年没有这幢高楼,今年有了,也就多了一栋楼的灯光,看起来肯定就不一样了。为了写好下面这段文字,我还真站在睿陵附近,重新观看了一次夜景。重庆的夜景,笼统地说,就是满城满山满坡满江都是灯光,你很难辨清哪些是灯光,哪些是倒影。
重庆的夜景有高度、有层次,从江岸的滨江路,层层叠叠随着高楼向上堆累,到了极高处的山崖上,还有极高的楼,那灯宛若天上的星,当年王尔鉴就说“每夜万家灯火齐明,层见叠出,高下各不相掩”,重庆凿崖为城,重屋垒居,不同高度的灯光彼此并不遮挡,一层层沿着山崖、沿着楼房向上重叠,最后形成一堵巨高巨大的灯墙。诗人傅天琳骄傲地说:“我们有灯,不是趴在地上的而是站起来的灯!立体的重庆立体的灯!”接下来,她款款而深情地叙述道:“重庆立体的灯,指的是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楼群所造就的山城夜景。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满天星汉,极为瑰丽。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遍地华灯若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车辆舟船流光,不停穿梭于茫茫灯海之中,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外地朋友来重庆,盛赞的洪崖洞的灯光,独立地看,堪称灯光堆砌、琼楼玉宇,但放在重庆的灯海中也只是突出点罢了。
诗人傅天琳对夜景的解读,我认为是对王尔鉴“夜景美学”的延续与发展,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爱与文化修养对夜景的诗意解读。
我曾见过1942年夏天重庆的夜景(见图),其位置大约就在“字水宵灯”一带,只是画面的重点在洪崖洞至临江门一段。画面上,夜晚的重庆堪称灯火辉煌。从画面上看,你能感受到整个城市已经入睡,而灯光依然灿烂照亮着夜空。我一直在想,摄影者当年为何要拍这张照片,我觉得他是想告诉全世界:尽管日寇狂轰滥炸,重庆依然无恙。大家不要忘记了,1942年,正是重庆被日寇炸得最厉害的时候,一张灯火辉煌的夜重庆照片,就是想告诉全世界:重庆无恙,尽管损失惨重,却并没有被炸垮,依然生机勃勃,这样的照片既真实又不失艺术气息。
3“字水”处成为诗人赛诗擂台
重庆的夜景因为有江,美丽指数至少要增添一颗星。有一位作家说得好:“重庆的夜景之所以美,那是因为她有两条江。岸上一盏灯,倒映到江中成了两盏;岸上一千盏灯倒映在江中便成了两千盏……”
难道不是吗?在没有河流的地方看夜景,它不会有投影。在平原上看夜景,它的灯光是在一个平面,怎么也不会有重庆的夜景这样美。重庆有两条江,让这灯光的海洋多了许多生气。南岸、江北、渝中四岸把万家灯火投射到江中,江水似乎也有情,又把灯光反射回来,于是岸上、江里相互辉映,把一个重庆城照得通明透亮。说江流让夜景更美,还因为江中的波澜给这灯光的海洋带来了一派鲜活的气息。若近距离观察,你会发现,灯光倒映江中,江静之时,江面灿若锦缎,华丽富贵;涟漪起时,一江灯影摇曳不停,摇出了一条五彩斑斓的江,摇出了一条梦幻的河。
“字水宵灯”一景出现之后,字水处便成了诗人赛诗的擂台,宵灯成了诗人聚焦的对象。
姜会照的诗写道:“万家灯射一江连,巴字光流不夜天。谁种榆河星历历,金波银树共澄鲜。”
王梦庚则这样来形容他眼里的夜山城:“疏凿控三巴,群山劳引领。苍茫一水间,明星千万影。浑疑簇火城,宝炬列华省。清波倒映中,一片光明锦。”
张九镒的诗也写得别有风味:“结字不用书,江形会意领。日夕万家灯,银树翻波影。水月与镜花,静者发深省。何为不夜春,一片光明锦。”
文人墨客不吝词章,极尽赞美之能事,把一个“字水宵灯”美得无以复加。就在诗人如火如荼地炒作“字水宵灯”的时候,书法家也“添花”来了,著名书法家徐昌绪在南岸慈云寺下河岸的石壁上,写下了两个惊天大字“字水”,据说每字有3.5米高、2米宽,字倒是挺气派的,但间架结构与笔画显得颇为稚嫩,怎么看也不像老徐的字,此中缘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的重庆人,为“字水宵灯”增添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光彩。重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光彩工程”,几年过去了,光彩工程让曾经不太明亮的重庆之夜穿上了亮丽的彩装。两江四岸的滨江路建设,不仅让山城的交通更加便利,同时也为重庆的夜景镶嵌上了美轮美奂的珍珠链。远眺夜景中的渝中区,宛若一艘巨轮,正鸣笛远航。我们美丽的重庆,不正是一艘远航的船,正驶向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陈正渝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