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可操纵6000余部云手机 有偿刷量控评获利数千万

“大V”炮制“热搜”的秘密:水军为数据掺假给流量注水

版次:007    2025年01月17日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10起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在江苏宿迁公安机关侦破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长期有偿提供虚假转发、点赞、评论等刷量控评服务,非法获利数千万元。

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再简单不过的转发、点赞、评论,为何能给“网络水军”带来数千万元的巨额利益?在他们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灰色产业链呢?

非法控制账号炮制“热搜”

通过非法控制的网络账号,就可以随意让一部热播剧冲上热搜,而且每天还有数万元的收入。据办案民警介绍,这起特大“网络水军”案的线索,来自一起普通的网络刷单案。

在办案过程中,警方发现一名嫌疑人在从事刷单的过程当中,还同时为网络平台提供点赞和评论。调查发现,这名犯罪嫌疑人并不具备刷量控评的实力,每次接单之后,他都会找一个名叫宗某的男子。

宗某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这家公司对外宣称的主营业务就是提供网络营销服务。网络营销服务,为何成了收费的转赞评?

根据警方的调查,这些转赞评的数据似乎也不太寻常。警方调取后台数据,发现这些账号在转赞评的相关内容上停留时间非常短暂,有的一秒甚至半秒,这和正常人浏览相关数据进行转赞评的时间截然不同。

1人可操控6000余部云手机

除了停留时间极短之外,这些转赞评账号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发布过原创内容的用户,并不像是有真人在使用。警方分析,这些异常数据应该是宗某等人炮制的虚假流量。他们通过操控大量的机刷,实现虚假流量的制造。宗某的网络科技公司,实际上就是为流量造假。

在以往警方查处的“网络水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是通过网络承接各种刷量控评的业务非法获利。奇怪的是,宗某这家公司平时接到的订单并不多,远远低于公司运作成本。

警方便围绕它的资金链开展摸排,发现前后累计有将近400万资金入账。警方分析,宗某等人只是整个犯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他们的上游还有上线。掌握了相关线索后,警方赶赴河北将宗某、周某等人抓获。

警方在涉案人员的电脑和手机里面发现了大量的涉案证据,涉案人员使用了很多微信账号,在这些微信账号里面有很多群聊,大部分群聊都涉及网络水军的转赞评业务。经统计,这个公司当天的转赞评业务量是20余万套,这和以往的网络水军案件相比业务量大了很多。

在涉案电脑中,装有专门用于制造虚假数据流量的虚拟云手机和群控软件。软件中包含了转赞评等选项,只需简单操作,就可以在瞬间炮制出大量虚假转赞评数据。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一个人掌控的云手机数量就可达到6000余部。在传统的案件中都是用手机墙,一般每个人操作个几百台至多一千台左右。手机墙占空间且效率低,而云手机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人就能操控6000余部云手机。

调查牵出“大V”背后的秘密

据宗某等人交代,对外售卖转赞评实际上只是公司的一项小业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20多个“大V”账号提供刷流量、刷数据服务。那么这些“大V”账号背后是什么人在控制?注水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警方发现,这些账号属于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背后的实际老板是一个叫冀某的男子。通过对冀某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冀某才是水军工作室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冀某给宗某提供400万元资金,购买网络设备,还有员工的招募和工资。

“饭圈阿姨”“娱乐圈小青年”“娱闻少女”,这些都是冀某所在文化公司运营的账号,日常发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和明星动态、流行综艺、热播影视剧有关。

经统计,这家公司运营的账号有20多个,粉丝总数高达1.1亿,其中不乏粉丝量数百万的“大V”账号,不少账号还有平台给予的“影响力电视剧大V”“资深娱评人”等认证。

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账号每天发布的六七百条文娱资讯,看起来大同小异,但是承担的功能却各有不同。他们每天发布的链接有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冀某为了维护这20余个账号的热度,另一部分就是接的广告宣传。

有偿给“大V”账号数据注水

根据警方的调查,这些付费推广几乎都存在着利用“网络水军”进行虚假转赞评的情况。冀某几乎每天都会指使宗某等人使用云手机给“大V”账号数据“注水”,增加流量和曝光。

他们平均每天的转发量在28万左右,评论量在23万左右,点赞量在53万左右。

虽然流量是刷出来的,但这些都不影响犯罪嫌疑人通过“大V”账号承接广告,而且很多都是影视公司、明星工作室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冀某等人经营的账号,每天成交的广告数量在20余条,多的时候有数十条。

除了巨大的粉丝量和“大V”光环外,能够让雇主想要推广的信息登上话题热门甚至是平台热搜,成了团伙非法获利的关键。

办案人员注意到,涉案团伙手中的“大V”账号发布的内容和话题,时常进入到文娱领域的热榜之中,由此可以获得关注此话题真实用户的互动和讨论,虽然一开始冀某等人营造的热度是虚假的,但随着真实粉丝的参与,雇主却因此增加了真实的流量。

办案人员发现,有不少登上平台热搜的热播剧推广内容,都有涉案团伙所控制的“大V”账号的身影。许多影视公司、明星工作室也是看中了热搜榜单中蕴含的巨大曝光度,选择与冀某等人合作。部分内容经过宗某等人的运作之后,有一定概率进入到热搜榜单中,进入热搜榜单之后会引发大量真实粉丝的关注和互动。

警方介绍,2022年7月份,冀某等人使用上述方式帮助一部古装剧冲上热搜,进而吸引了过亿的真实网民进行浏览互动。冀某等人的行为,使得本来很难上热搜的内容上了热搜,为其客户带来了蕴含着巨大商业利益的网络流量,同时也侵害了依法依规进行宣传的市场主体。

警方介绍,粉丝群体之间,为了他们所谓的饭圈文化,也相互购买,或者说提供这种虚假的转赞评服务。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竞争,比如说某一个粉丝群体,为了博得关注度,对另外一个粉丝群体进行网络攻击。这种行为相当于在网络水军犯罪行为背后形成另外一种乱象。

1个账号衍生出20多个“大V”号

据了解,冀某早在2017年时就开始经营文娱领域的新媒体账号,逐渐成了网络“大V”。随着粉丝数量的增长,有许多相关公司找到他进行网络推广,他的账号也由一开始的明星消息、文娱资讯分享,演变成了以营销推广为主的广告发布平台,并由1个账号衍生出20多个“大V”账号。

一开始他的账号影响力比较大,后来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自己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冀某发现,通过购买虚假的转赞评,可以不断地提高账号的影响力。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就让宗某成立一个水军工作室,专门为他提供虚假的转赞评。

经查,冀某等人以合法正规的影视传媒公司对外承接业务,暗地里却注资遥控“网络水军”工作室,对自己名下的“大V”账号进行数据流量造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炮制虚假的转赞评数据赚取广告收益,非法获利2000余万元。

2024年8月9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被告人冀某、宗某等人6年6个月到10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延 伸

不实流量损害公众知情权

利用“网络水军”非法经营、造谣滋事现象时常发生,给网络生态秩序带来恶劣影响,虽然网络平台本身对于“水军”刷量、数据造假等行为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网络水军”团伙也在对自己的流量造假手法不断升级。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介绍,实际上平台里的算法和基本模型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通过刷量的方式一般来说是上不了热榜热搜的。现在很多包括MCN、数据公司在内,它在不断地研究平台日益更新的算法系统后,利用系统漏洞就能攻到热搜热榜里面去。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技术对抗的过程。

“网络水军”为数据掺假给流量注水,让一些带有营销性质的自媒体账号成了热榜、热搜的常客,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网民关注其他信息内容的空间,损害公众知情权。法学专家认为,不实流量、虚假数据被滥用,给市场经营秩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如果整个经营生态都是明知道相关流量是假的,但是又不得不去花这个钱。这说明整个市场竞争和传播环境生态出现了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自2024年11月起,开展为期3个多月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专家认为,此次针对性的专项行动,将会对健全网络平台监察机制,打击网络乱象,营造健康的网络空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