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空消失的绞篮

版次:007    2025年01月18日

□黄应森

重庆巫溪的宁厂古镇已有五千六百年的历史,是上古庸国所在地。十巫升降于灵山,尤其是那一眼神奇的盐泉,带来古镇数千载的繁荣昌盛。

说起盐泉,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袁的猎人追逐一只白鹿,在宁厂的宝源山,白鹿突然消失不见,这时的猎人已是又累又渴。正在此时,哗哗的流水声吸引了猎人,他看见一汪银白的水从山中的龙头中涌出。用手捧起一喝,是咸的!这是盐!猎人差点叫出声来。从此一传十、十传百,无数的先人来到此处,慢慢就有了人间烟火。也就有了后来的万灶云烟和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有了人间烟火,也就有了交易;有了交易,也就有了利益;有了利益,也就有了纷争。最初,盐商为了盐水时常起纷争,都想多得一些盐水。但那时得用人力把盐水挑运到盐灶,费时又费力。后来,人们用石块建筑围池,使盐卤顺竹枧流入盐灶,但这仍未能满足生产需要。到了宋淳化三年,也就是公元992年,知监雷说开凿方孔,发明了分卤板,解决了争卤的问题。但盐卤无法过河,盐灶只能在盐池所在的这一边发展,没有规模,也就无法产生更大的效益。直到宋嘉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208年,孔嗣宗才想到了过虹的办法,这就是绞篊。

绞篊是用篾藤和竹枧组成。高度超过洪水水位,但绞篊易坏,需一年一更换,于是宁厂古镇就诞生了绞篊节。据说绞篊节比春节更闹热。这一天,古镇人山人海,盐商也特大方,有八大碗,让工人敞开肚皮吃。这个节日一直延续了六百多年,直到清光绪元年,也就是公元1875年,篾篊被铁篊替代。但篾篊这种技艺也传承了下来。其实铁篊也有弊端,曾有人想把盐卤引到今天的巫山县大昌镇去生产,但从里面流出的全是锈水,根本无法食用,只好作罢。

为了保护和传承篾篊这种技艺,2013年,我和文友佘平专门邀请了篾篊的传承人黄裕德去宁厂古镇三车间外的公路上去表演。同行的还有文管所和电视台的同志。我们准备了竹子和改竹子的工具。黄裕德先将竹子平整,用刀将竹子凸出的部分剔掉,刀法很讲究,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浅了,影响美观,达不到效果。深了,容易把竹子弄坏。又用竹子改了一些细细的篾条,用于缠做篾篊的大竹子和连接竹子。连接篾篊的竹子也很讲究,要粗细差不多的,然后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把竹子镂空。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他把两根竹子连接在一起,然后用细篾条缠牢,防止渗水。黄老做完这一切,已累得大汗淋淋,要知道,他差不多快八十了。这时,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休息了一会后,他又连接了一根篾竹。要知道,古镇两岸相距百多米,得要好多根篾竹。如果再连接到生产的盐灶,需要得更多。那时,可没有塑料管。不得不说,用篾篊比用人工挑盐卤省时省力多了。

抽烟休息的空闲,黄老还专门给我们讲解了盐的生产过程。先把盐卤放到井里,井就是蓄卤池,每家盐灶都有。再用马达抽起盐卤流到热水井,过滤一下后流到洒水井,再流到镇水池。加石灰后放到转水桶,最后再从转水桶把处理过的盐卤放进盐灶。他说之所以要加石灰,是为了去酸性和碱性。待盐的卤水烧成盐花后用马达打起来放到镇水桶。除垢后再放到盐锅中熬,熬好后的盐算是半成品。把盐舀起来后加碘,在堆盐的巢子里过滤一会后再炕干,最后装入麻袋。这当中如果发现盐的成色不好,还要加桐油去杂质。黄老说,在盐的制作过程中,灶火工最重要,碳添多了,盐要熬糊,添少了,又熬不好。所以掌握火候尤其重要。一般情况下,一百斤盐卤能熬半斤盐,三百斤左右的煤炭可熬一百斤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厂盐厂有个工人名叫彭明先,曾当选全国劳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古镇的七里半边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比县城还要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古镇最高峰时有一万三千多人,当时县城才五六千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重心转移,人口结构才慢慢发生变化。古镇当时有个民谣:正月把年响打,二月把风筝扎,三月把清明挂,四月秧子田中插,五月龙船下河坝,六月扇子手中拿,七月亡人归家下,八月十五守月花,九月重阳登高挂,十月就把红苕挖,冬月把大雪下,腊月就把年猪杀。

现在的制盐工艺,早就把落后的生产线淘汰出局。古镇的盐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停产了,现只有残迹还在。更早消失的,是伴随先祖们无数个春夏秋冬的绞篊。十几年前,我们采访过的几十位老人,现在大都离我们而去了,只有岁月,似乎永远年轻。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