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东溪米花生

版次:010    2025年01月20日

□张绍琴

每个人都知道花生米,但听说过“米花生”的人恐怕不多。在百度搜索米花生,弹出来的一定是无数花生米的信息。

然而在綦江东溪一个叫草坪村的地方,几乎全村人都在种植米花生,米花生不但解决了村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需求和开支,还鼓起了村民们的荷包。米花生是后起之秀吗?错,它源远流长。米花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吗?不,它远销全国。

1

远销而不为人知,这是为何?这还得从东溪花生说起。据《东溪志》载,东溪花生种植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主要分布在大安(原柴坝)、大榜、草坪等村。东溪花生以米花生为主,属早熟型品种,生育期春播120天,株高35厘米,分枝8个。出苗快而整齐,幼苗直立,叶片淡绿,呈宽椭圆形,节间短,茎秆粗壮,果柄短而韧。开花早而集中,不易落果。果状为茧形,双仁果多。以果小饱满、色泽亮丽、口感香脆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可见,米花生是东溪花生的一种,另外还有金钩花生。

说到东溪花生,避不开东溪古镇。东溪古镇枕山、环水,原名万寿场,建镇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川黔盐马古道从綦江到东溪,要过的第一条河流就是东溪的鱼梁河,东溪的太平桥是川黔交界的繁华水码头,盐茶贸易繁盛不衰,白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夜晚万盏明灯、人喧马嘶,每天南来北往人口达5000人以上。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东溪花生制作技艺的产生、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并传承至今,成为东溪传统美食的主要品牌,以致后来有人随口吟出“东溪多盛事,花生亦状元”的诗句。

米花生远销而不闻名的原因,就像一个人行走在外,人们多叫他的大名,至于小名、乳名,当然是村上的人、发小、家人叫得多。米花生离开家乡,那些吃过米花生觉得香脆可口、口舌生津的人,为了强调花生的出产地,好让想买的人找到它,自然就呼之为东溪花生了。全国很多地方都出产花生,东溪花生能够在价不廉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唯一的缘由只能是物美味美。

米花生每年供不应求,销售季节只有两个月。也就是说,过了九十月,那些各地打着东溪花生旗号的,大多都不是米花生。

2

米花生物美味美是有缘由的。

首先是它的品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花生颗粒大,米花生如其名,花生仁小,比米大不了多少,但口感香而脆,细嚼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其次是米花生的种植地。米花生生长地的最佳海拔是400~1000米,以沙地为宜,耕作层深,结实层松。草坪村的海拔和土壤完全是为米花生量身打造的,称得上是米花生种植和生长的最佳摇篮。

再次是制作工艺。米花生的制作工艺和蒜香花生、沙炒花生、酒鬼花生、油炸花生等不同,它有一道煮的工序。从地里刚挖出来的新鲜花生,用水清洗干净,将洗净沥干后的花生倒进不锈钢锅,加水,水量以用手把花生按下去后没过手掌为宜,水放好后加入食盐,一般1斤花生放10克盐比较合适,用不锈钢铲子把花生搅拌一下,使盐与花生混合得比较均匀,这样花生容易入味。煮时盖好锅盖,初用大火煮开,改小火再煮20分钟。花生煮熟后焖10分钟左右再揭开锅盖。把花生捞出来,用不锈钢筛子沥水。将煮好的盐花生平铺在干净的石板上晒。在九月明媚的阳光下,花生表面的水分一点点蒸发,暮色四起时,再将晒了一天的花生放到灶上烘干。

米花生在进入市场前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纯手工筛选。将烘干的花生倒在一个大平台上铺开,筛选出果实不饱满、品相不好的花生,另行装袋。果实饱满、颗粒均匀、色泽光亮的则根据市场不同的需求,分别做简易包装或礼品包装。

3

米花生的销售,这些年可以用“酒香,巷子不深”来形容。经过前几年的大型推广,加上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我为乡亲卖土货”等多种渠道宣传,如今的米花生拥有大量固定客户,即便简装花生每斤也卖到20元,礼品包装每斤卖26~27元不等,东溪花生上市即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在我为村民们供应不上更多的米花生而感到遗憾时,草坪村党支部书记欧强说,东溪镇在稳定花生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推广花生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开展无公害基地、产品的认证工作,制定了花生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收获、储藏和运输。目前东溪镇花生无公害示范基地有3个,面积上万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东溪花生的制作工艺如今也形成机械化、自动化、批量化,在保证花生品质的前提下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缩短了花生制作的时间。从清洗到煮、到烘干,均用运输带输送到指定的不锈钢篓子中,煮好后用航车牵引出灶,最大量一次可以煮一吨。粗加工后用提香机烘干。

细嚼米花生,鲜香味美、酥脆可口、醇厚绵长,品出来的不仅是它的味道,还有它自清康熙以来360多年的历史,以及一代又一代东溪人民的智慧。

(作者系重庆市綦江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