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3 2025年01月21日
城市大脑
让生活更美好
委员发言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玉泉智库主任吴德胜就超大特大城市建设市域“城市大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大脑,这些概念已有诸多研究、讨论,成为各种会议、书籍、论文的主题,业已进入城市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又比如,就在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城市大脑同样是一个讨论很多的概念,今天,更多的城市依旧选择采用智慧城市的说法,而不是城市大脑。较为权威的看法是,“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多地属于智慧城市中的管理与决策系统。数字重庆建设一定程度上就包含了城市大脑的建设。让城市思考,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智慧城市的一种通俗说法。
韧性重庆
城市何以韧性
简单说,城市韧性就是城市不那么脆弱,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急性冲击和慢性压力下生存、恢复、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重庆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已有韧性建设的规划。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韧性城市,何以重庆?
江智委员:加强地下管线综合治理,守住城市安全“生命线”。重庆目前各类地下管线23.9万公里,燃气管线超过5万公里,而城市“重地上轻地下”,管线“重建设轻统筹”,闭环体系未建成。建议运用数字技术,加装智能物联感知终端,强化标准管理和多方协同。
吴晓琳委员:加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避险防灾能力。他提出,将全市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建立跨部门综合数字治理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汪源委员:加强标准引领,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应急保障能力。
闫海龙委员:强化信息检测与人才支撑,加快城市公共卫生应急智能决策体系建设。
宜居之城
提升综合实力
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2007年5月,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发布,主要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如何打造新的宜居之城,委员们提出了新的建议:
程龙委员:通过提升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治理大城市拥堵。
王南委员:优化中心城区City Waik步行系统建设,绘制City Waik步行系统精品路线,健全City Waik步行系统产业生态和消费供给,提高城市漫步友好度,从而提升重庆城市综合实力。
李传波委员: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彰显城市人文内涵,在更新项目建设中要加强公共文化场景塑造,提升城市辨识度,加强发展社会组织,形成共享、共治的有效机制。
曹晓刚委员:加强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宜居适配度。
黄海委员: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实施路径,突出“小切口”,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构建多元功能的现代化生活空间单元。
梅泽波委员:强化党建统领作用,建强运转体系,持续迭代闭环管控技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田贵祥委员:协同联动“规建管用”,迭代演进中心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孟卫红委员:以侨为桥,提升主城都市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包括建立外籍人士社区服务中心,增加国际学校,三甲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等。
林丹委员:加快城市绿道建设,构建山水之城新图景。
智慧重庆
赋能社区智治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聚力打造建立智慧高效城市治理体系标志性成果,建成贯通实战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智慧重庆,让城市有大脑,管理执法一体化。
叶松柏委员:发展智能建造产业,推广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等设备的集成创新应用,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王林委员:强化法治保障,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包括强化统筹城治委,制定《重庆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条例》,推进“大综合一体化”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张珂委员:推动青年志愿者参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打造西部地区志愿青春之城。近年来,全市323万名青年志愿者投身全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服务54万场次。
居梁委员:系统化加强基本单元功能建设,用“数字社区”赋能“社区智治”,提升现代城市社区品质。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