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5年01月22日
□王昌宁
杨氏洋楼,位于江津吴滩古镇西街,乃东汉名臣杨震后人建造的居所,是一座古朴幽静、充满传奇的民居。多少年来,其“清白人家”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为人们所传颂。
1945年,吴滩场上,大户人家杨月波建起一座三层仿洋楼。楼体为砖木结构与土墙结合的双坡屋顶建筑,屋面坡度较大,近40度。临街两层,内部空间为三层。檐口高度6米多、正脊高度11米。建筑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除花园外,楼房建筑长18.9米、宽17.7米,三层楼房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厨房门前石额上,刻着“清白人家”,左右石坊联曰:“建设弘农宅舍,养成汉族人家。”整个布局为:临街铺面,进而中堂,中堂前后左右均为住宅,从底层上二楼、三楼,由木栏楼梯转入回廊,回廊四周相通。
洋楼外的土墙高12.1米,4根大石柱撑起三层木质楼房,凡窗棂皆雕花蝙蝠,建筑技艺之高堪称奇绝。建筑外墙为夯土墙开小窗和门洞,窗套为多层线脚装饰的西洋风格。外观较为封闭,装饰简朴。洋房明间的内部空间贯通三层,围绕此贯通中厅空间三面设回廊,中厅目之所及既展示了屋架结构之精巧,又附设细琢木刻装饰,整个空间高敞恢宏,装饰精美,是巧思匠心的体现。当时的洋楼,在吴滩场上可谓独树一帜的建筑精品,轰动一时,老百姓称之为“走马转角楼”。
杨氏洋楼的对联是宅院联,全联遣词高雅而贴切,道出了杨氏宅第的特征,用典诙谐,雅而不俗。上下联各六字,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上联“建设弘农宅舍”,写吴滩杨氏在此开创新基业,增添新设施,创建新事业。弘农本是地名,弘农郡在今陕西华阴,是杨姓始祖兴旺发祥之地,杨氏曾出了不少朝廷重臣,祖宗为此光耀。吴滩的这一支杨氏是其后裔,也是客家人,先迁入中原,再由“湖广填四川”到吴滩。此联提示族人,自己本是弘农杨氏后裔,因奉旨来四川插占为业,在此兴基创业虽也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家业有成,但要不忘基本,不忘祖先,不忘家风,不忘祖训;下联“养成汉族家人”,是指杨氏要在此新建宅第,生枝散叶,开花结果,兴旺发达。杨氏子孙除了不忘自己是“弘农杨氏”,更不忘自己的祖先在黄河流域,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到了吴滩,就要尊重当地习俗,入乡随俗,清白做人,踏实做事;横额“清白人家”更为画龙点睛,“清白人家”典故出自东汉名臣杨震,以清廉为名,世人称“杨氏家风”。
杨月波的先祖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是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出仕为官后,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广为传颂,由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为官一身正气,廉洁自律,堪称楷模。
“暮夜却金”讲的是杨震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相送,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人知道这件事。”杨震十分严肃地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说没人知道呢?”杨震坚决拒收的态度,使王密感到羞愧,只得抱着金子退回。这便是杨氏祖先杨震“四知先生”的美传。
杨月波在外发家后,回乡修建宅居,用对联装饰新宅,以此表达自己尊重先贤,不忘祖宗,传承家风的心迹。岁月沧桑,虽然时代发生巨变,但杨氏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千秋万代,代代相传。
目前在吴滩镇,杨氏子孙有1000余户、5000余人,这些杨震的后裔,恪守祖训,时时处处严于律己,被传为佳话。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