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通”管网联通工作
版次:006 2025年01月27日
安超正在检查燃气管道各项指标
顾正木和老伴正在炒菜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位于巴南区安澜镇石油沟村地势海拔最高处的村民顾正木家和地势较低处的邻居相比,却“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用上了干净清洁的天然气,告别了以前烟熏火燎的柴火灶,“之前我们都还是灶台烧柴,一人烧火一人煮饭,费时又费力,现在用上天然气方便多了。”而按照天然气输气管道的走向,顾正木家处于供气管的末端,本应最后通气,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石油沟村因为早在宋朝就出产石油而得名。如今,它入列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即使在气井产气的那段岁月,当地村民也需要不停地砍柴应付日常生活,更何况气井早已光荣“入保”,要用气得从山下往山上输送。近年来,当地村民对天然气使用需求强烈,60多岁的村民熊先华说,他每天都会上山捡柴并存放在家中,用于烧火做饭,每次回来都一身汗水。由于使用太阳能,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洗澡也很不方便,村民们都渴望早日用上天然气。
“由于用气点位距气源管网约9公里,且依山分散,管网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初步核算出来的安装费用超出大部分村民经济承受能力。”重庆凯源石油天然气巴南分公司经理安超说,为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满足村民们强烈的用气需求,公司决定为石油沟村安装天然气。按照线路规划图,气管蜿蜒上山,攀爬9公里后连接到顾家时,已然成了气源末端,按照新管网走向,他本是全村最后一户安装,而且气压没有邻居家的大。
工程师们一遍一遍地优化方案,在他们脚踏实地踏勘管线走向时,思路豁然开朗——原来,顾正木的家位于石油沟村与已开通天然气的石板垭村的交界带,同时也是离邻村气源最近的一户,气源从邻村到老顾家,只需要1.5公里。为此,重庆凯源巴南公司转换工作思路,积极开展联通石板垭村燃气管网工作。
“作为临时气源,我们先保障新建管网末端的顾正木等3户人家春节前用上天然气,还为后期两个村应急保供、气源补充等提供空间。”安超介绍,为协调气源管网穿越石板垭村,公司与石油沟村委共同协作,3次跑镇里汇报,多次进村协调,经过40多天的努力,终于把管网联通工作做“通”了。
“我的父亲曾参与过巴1井开采工作,等了这么多年,走出去的天然气也算是‘回家了’,终于用上了天然气,感谢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关照。”
记者与顾正木聊天时,他正在调大天然气灶的火苗,火光映红了他的笑脸,温暖着全家老小的幸福生活。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