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2个“新”突破与民生“三感”提升
版次:002 2025年02月10日
改革是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新引擎。在2月8日举行的2025年重庆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黄朝永表示,今年将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实现全面突破,全面见效。去年,重庆从动态梳理任务、突出首创性差别化、密集调度盯落地、重点突破带全局、量化闭环求实效、与数字重庆建设相互促进等六个方面“六管齐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顺利起步。截至目前,63项重大改革全面启动,18项已制定出台改革方案,14项形成改革方案送审稿,31项正抓紧调研论证。
全面突破要看12个“新”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聚力打造12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我们将其迭代细化为12个‘新’的工作任务。”黄朝永说,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要全面突破,具体来说就是12个“新”。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新突破。
二是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取得新进展。
三是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四是完善内陆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制闯出新路子。
五是建立智慧高效城市治理体系构建新模式。
六是健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培育新优势。
七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新经验。
八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呈现新气象。
九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展现新作为。
十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形成新范例。
十一是完善平安法治一体推进体制机制迈出新步伐。
十二是完善党建统领体制机制开创新局面。
全面见效看3个“感”
黄朝永表示,改革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获得感方面,探索内陆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机制,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不少于100个,开展摸排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制定优化助企服务评价指标;再比如说健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体制机制这项改革,要实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提高到10.2%,绿色贷款余额达1万亿元。
在幸福感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集采药品耗材品种达到850个,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病种占比达到93%;同时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5个,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试点。
在安全感方面,完善韧性城市规建治一体化机制,“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化管理率达到70%,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800个;完善涉民生领域问题监管处置机制,建成“阳光厨房”3.8万户,建立“水电气三表”全链条监管模式;完善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全面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治理、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基层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的重要改革举措,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发布会上,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平介绍,15分钟体现的是一个概念和导向,主要目的是让老百姓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便捷优质基本公共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理念,聚焦各年龄段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围绕群众的身边事、高频事,采取设施补缺、服务提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以生活服务圈促进邻里和谐、实现社会和谐。
在功能定位上,打破传统居住小区、社区街道等物理边界,围绕全时域人的活动和需求,加强居住、托育、养老、医疗卫生、就业等不同服务功能的融合,为群众“急难愁盼”提供便捷易享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年龄人口的不同需求可以在生活圈内基本得到满足。比如,因地制宜地完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居民对健身、休憩、玩耍等基本需求。
在服务内容上,“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原则坚持群众说了算。居民热切期盼的社区食堂、社区卫生站、“家门口”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结合空间现状,尽可能做到应配尽配。推动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基本解决常见病、小病诊治需求。另外,根据不同区域服务人群的特点增添个性化服务。
目前,重庆正在抓紧编制“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基本服务目录、建设指南等配套政策,着力发挥区县、镇街、社区主战场作用,结合生活圈人口结构、老百姓需求、设施布局等现状,编制15分钟生活服务圈规划“一张图”、服务要素配置“一张表”、年度实施项目“一张清单”,全面启动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力争到2025年12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在中心城区“9+2”区县覆盖占比达100%。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