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战时期实验剧院交响乐团和中华交响乐团指挥,曾参与重庆三大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用音乐点燃民众抗日热情
版次:009 2025年02月11日
郑志声
□姜孝德
郑志声(1904~1941年),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27年赴法留学,1937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1940年起在重庆实验剧院任教,次年担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为唤醒民众、抵抗侵略,作出了极大贡献。创作有大量作品,但大都散失。现存有歌剧《郑成功》片段、《弦乐三重奏》、合唱曲《满江红》、女声独唱曲《泣女》等。其作品以民族风格鲜明,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和声丰富而著称。
可惜这位颇有才华的“中国指挥第一人”英年早逝,年仅38岁。
“我可以为抗日增添一份力量”
郑志声,初名厚湖,1922年进入广州圣心私立中学读书,这一年他18岁。在学校,他加入管乐队,认识了冼星海,两人成为好友。
1927年,23岁的郑厚湖为表明自己热爱音乐的意志,决定改名郑志声。同年,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后考入里昂音乐戏剧学院学习音乐。毕业时,由老师推荐进入法国音乐最高学府巴黎音乐戏剧学院深造。这所学校堪称世界一流,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就曾在该校学习过12年。
郑志声在法留学期间,冼星海也来了。由于冼星海经济紧张,所以匆匆来又匆匆走,比郑志声晚去,却比郑志声早走。在巴黎音乐戏剧学院学习期间,郑志声以优异成绩荣获过两枚“贡固书”金奖,因而获得了多次指挥该校交响乐团的机会。1937年,郑志声从该校指挥班以优异成绩毕业,戈贝先生推荐他指挥巴黎音乐戏剧学院乐团公演。中国人在巴黎指挥法国乐队演出,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当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听了这场音乐会,喜出望外,觉得郑志声为中国人长了脸。
随着名声的增长,郑志声在法国的工作机会也逐渐增多,邀请他教课、配曲、指挥的都有。然而,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惊醒了他沉醉在巴黎的音乐梦,他决定回国。很多人都劝他,他却说:“谢谢!你别劝我了。至少,我可以为抗日增添一份力量。”他觉得,至少他能用音乐唤醒民众、团结民众,为抗日尽一份力。
当他乘坐的海船停泊在香港后,他的心一下悬了起来——该往何处去?是的,他打算用音乐唤醒民众,但竟不知去何处落足。滞留香港不久,他收到一封来自云南澄江的电报,邀请他去当教授。电报是中山大学发来的,此时日寇进逼广东,中山大学被逼转移到云南澄江。
中山大学尽管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但毕竟不是音乐学院,因而对郑志声而言,不能不说存在遗憾。但他以音乐为抗日出力的理想,如今总算有了实施的平台!除了完成教学任务,郑志声还在学校组织乐团,前往昆明等地演出;他还搞创作,以岳飞的词作为基础,创作了合唱曲《满江红》。
风尘仆仆奔向重庆
此时,山东省立剧院,一路流浪向西南,他们边走边演,演出的新歌剧《岳飞》场场爆满,引起轰动。院长王泊生由此计划发展歌剧。剧团落户重庆后,他开始找人才,冼星海推荐了郑志声。王泊生向郑志声发出邀请,邀请他担任歌剧训练部部长兼管弦乐团指挥。看到邀请信,郑志声眼前豁然开朗:这不就是他朝气蓬勃的彼岸吗?于是,他告别中山大学,风尘仆仆奔向重庆。
1940年夏秋之际,郑志声来到重庆。文献记载,9月,山东省立剧院更名为国立实验剧院。1941年,以国立实验剧院训练部为基础,创办了国立歌剧学校。
郑志声初到剧院,几乎没有人认识他,处处都是怀疑的目光。但是,他组织的第一次排练就把乐团所有人震住了。当时排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他竟然是背谱指挥,且时不时能指出乐队成员的毛病。如此惊人的记忆力,让乐队成员个个心服口服。
抗战时期,重庆人口暴涨,渝中区住房十分紧张,加之日机经常轰炸主城,因而实验剧院管弦乐团的人,多数都住在江北的香国寺。从住宿地到排练地渝中区的大梁子,先要乘船过嘉陵江,然后爬坡上坎到牛角沱,再乘坐公交车,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郑志声工作格外认真,尽管路途遥远,但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进排练厅。辛苦付出终有回报,国立实验剧院交响乐团最终升格为当时重庆最好、也是中国水平最高的三大乐团之一。
1941年1月,在黄家垭口实验剧场举行了两场宣传抗日的音乐会,郑志声执棒指挥,演出了《抗敌歌》《歌八百壮士》等歌曲,同时也表演了他自己创作的合唱曲《满江红》、歌剧《郑成功》片段等。这次演出,不仅让重庆人民看到了郑志声娴熟的指挥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在音乐创作中的精湛技巧。
在郑志声出名的同时,实验剧院交响乐团也名满渝州了。
站上中国一流指挥家位置
1941年4月,在渝的三大管弦乐团在国泰大戏院联合演出,这是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界的一场盛举。
联合演出第一天,马思聪指挥中华交响乐团演出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和他自己创作的《思乡曲》等作品。第二天,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指挥国立音乐院实验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和他自己创作的合唱曲《中国人》等作品。最后一天,郑志声指挥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演出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乐》和他自己创作的合唱曲《满江红》以及歌剧《郑成功》片段等作品。
整个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人们真正认识了马思聪、吴伯超、郑志声。这次演出,也让郑志声站上了中国一流指挥家的位置。此后不久,他接替马思聪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中华交响乐团于1940年春在重庆成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交响乐团。该团最初在马思聪的带领下逐渐有了生机,1941年下半年郑志声接手指挥后,名气就更大了。1941年举行的“雾季首次音乐大会”,郑志声指挥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穴》、德彪西的《第一组曲》、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和他本人创作的歌剧《郑成功》片段。黄友葵演唱了朱枫林创作的小曲《荠菜花》,郑志声为此小曲用几件管弦乐器配置了生动活泼的伴奏,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41年,是郑志声音乐艺术井喷的年代,一颗即将光耀中国乐坛的音乐新星正在冉冉升起,然而就在这一年的12月,郑志声病了,不久后竟与世长辞。他到底得了什么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疟疾,也有人说是黑死病、黑水病。我比较相信的一种说法是:血尿一周后才送医院,本可以不输血的病却输了血,最后连血型也没验对。
郑志声的追悼大会颇为隆重,孙科、郭沫若等人都有挽联,由重庆天主教大主教于斌主祭,最后葬在江北寸滩螃蟹沟天主教公墓。
郑志声去世后,他的音乐作品时常被人提起,甚至2008年“华韵·新风中国作品音乐会”也还有合唱团演唱他的《满江红》。编写《中国指挥史》《中国交响音乐史》《中国作曲史》的作者都没有忘记郑志声。只是,郑志声的作品传世太少了。据说,他在弥留之际告诉妻子,他的作品存于香港一个朋友处,当时想留在香港出版。郑志声逝世后,他的妻子曾到香港寻找他的作品,但没能找到。除了合唱曲《满江红》、歌剧《郑成功》片段,还有女高音独唱曲《泣女》,以及为《无锡小调》编配的钢琴伴奏等,其余作品均告遗失。
值得告慰的是,1992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曾组织音乐家投票选出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郑志声先生的《满江红》入选。该音乐经典榜筛选出20世纪百年间,大陆、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华人创作的音乐精品,能入选其中,实属不易。
重庆人民也没有忘记郑志声。1989年,为让后人瞻仰、怀念,最终决定在重庆市花卉园建一亭,并取名“志声亭”。志声亭靠山临湖,崖壁刻有《郑志声先生生平大要》,亭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英年未竟报国志,传世长闻壮歌声。1993年2月10日,纪念亭揭幕之日,苍天有情,竟泪雨不止。郑志声的女儿郑乃铿专程从美国赶来,冒雨出席了揭幕仪式。发言中,她激动不已、数次哽咽,感谢重庆人民还记得她的父亲,她认为父亲一生为抗日、为音乐所做的努力,非常值得!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