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5年02月13日
剪枝
“真没想到,往年我们砍来当柴烧的蜡梅枝还能卖10多块钱一根。”2月11日下午,背着背篼拿着剪子的花农王思菊站在北碚静观镇纸厂湾组乡道边,从花艺培训师邓纪会手中接过28张大红的百元钞票。去年春季,她在邓纪会的指导下,在蜡梅枝上打个营养包,让枝条“节外生枝”,长出根须后,即可“摇身一变”成为制作盆景的桩头。
开展花艺培训 她为花农筑“节外生枝”财路
记者驱车经水土新城大桥,从云汉大道前往纸厂湾组,沿途看到很多蜡梅枝上还剩余少量的花骨朵儿,春节前两三周,是静观蜡梅的盛花期与采收期,现在田野依然有淡淡的蜡梅香味儿。1月10日开幕的川渝花木盆景艺术交流会暨北碚区第二十二届蜡梅文化艺术活动,为北碚区的蜡梅搭建了一个大舞台,彼时,邓纪会担任中国蜡梅之乡·第七届“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的裁判长。“前几年,我开始从事花艺培训,到目前一直都在带学生。”作为北碚人,邓纪会对当地蜡梅产业很熟悉,对静观、柳荫等地的乡村风光很有感情,“光听名字就是美丽的都市后花园。”
今年蜡梅节期间,王思菊家种植的几百棵蜡梅卖鲜花、干花收入合计约有两万元。春节过后,她就经常去看蜡梅树上营养包里新根须的生长情况,“剪枝下来可以培养成桩头,全靠邓老师提供的技术指导。”王思菊和丈夫种植蜡梅有十多年时间了,但以前收获蜡梅鲜花后,到了春天就对树枝进行修剪,修剪下来的老旧枝条,或是丢弃,或是当了柴火。
自掏腰包推广
她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静观盆景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以“金弹子”题材的盆景尤为出名,是“川派”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多年从事插花盆景培训的邓纪会说,如果能在蜡梅树上进行“高压”方式处理,即通过生根粉、苔藓用薄膜包裹树皮剥开处的小口,助其长出根须;同时不影响蜡梅开花,这样“节外生枝”就能得到一段桩头“树种”,不是可以为乡亲们增加一笔意外的收入吗?邓纪会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去查阅花木种植技术,并请教西南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基本可行,但不排除这些“树种”有水土不服等问题。
“我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如果成功了可以在北碚大范围推广。”邓纪会说,从2024年春季起,她在静观试点联系了几家花农试验“节外生枝”,到了春节期间,花农们可以“交货”了,每根价格10元-50元。除了王思菊家的200多根,她总共将拿出2万元收购1000多根“树种”,相当于给村民发了一个新春大红包,“我的想法是再经过一年左右的培育,将桩头造型,再通过网络直播将它们卖出去,每根可升值到上百元。”
邓纪会笑称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收购好的桩头被运至1公里外的龚家院子组,为了节约成本,她决定自己开车运送。到了种植基地,她请了几个村民把这些桩头移植到地里,在今年,她还要请技术人员来给村民讲技术,同时请盆景专业人士指导桩头盘扎,期待这些桩头能长出有特色的品相,才能在网上卖个好价钱。
筑梦前行
她要让梅花造福更多花农
邓纪会的车四年多时间跑了20万公里,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乡村道路上开出来的,她说,只有接地气,才能为乡亲们增收找到新路子。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上得厅堂(讲课)下得厨房(田间地头助农)”的“带头人”。
静观蜡梅在全国都有名气,当地空气清新,邓纪会说,因为自己是本地人,所以想把自己从事培训得到的经验让北碚花木产业做大做强,更多的蜡梅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鲜花、干花、盆景产品,丰富美化市民的生活,同时为乡村振兴助力。
就在邓纪会给村民发大红包的当天,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委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莫杰说,通过以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农业经理人)、“乡村CEO”等人才为重点对象,实施“金白领”培育计划,力争到2030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金白领”1万人;组织开展“四大行动”,助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熟悉产业,有创新思路、金点子,能拿出真金白银惠农、益农,我们期望更多的“邓纪会”脱颖而出,助力推进重庆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六区一高地”建设中展现“头雁”风采。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伊文 陈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