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5年02月13日
万雪芹(右)与陈国勇(中)一同选址
老物件被活化利用
万雪芹同工人一起劳动
□唐代贤
在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一座艺术殿堂在长江之畔傲然矗立,它就是“咏园·陈国勇艺术博物馆”。这座占地近40亩、有着明清江南风格的山地园林式建筑群,在厚重古朴的“培元塔”守护下,不仅承载着中华木雕石雕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而且镌刻着陈国勇和万雪芹夫妇对故土、对中华艺术深沉的爱。17年建园历程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山川、坚守承诺、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
情定丰都,梦想初萌
陈国勇是丰都籍的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山水画大家。离乡三十余载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的眷恋。2001年,万雪芹随丈夫回丰都探亲,下榻在老县城的临江招待所。夜晚,江轮的汽笛声悠悠传来,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万雪芹记忆的闸门,让她不禁想起在黄河边度过的美好少年时光。
丰都,这座以“鬼城”闻名于世的小城,街头巷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夫妻俩穿梭其中,品尝地道美食,与热情的居民交谈,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她心底油然而生。此后,她多次踏上这片土地,丈夫“用毕生的艺术创作和多年的藏品回报家乡”的想法,如同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种下——在丰都建一座艺术馆,让更多人领略中华艺术的魅力,成为了夫妻俩共同的梦想。这是爱的萌芽,也是承诺的起点,为了这份爱,后来十多年的风雨兼程,堪称传奇。
命运骤变,勇挑重担
2006年,“咏园·陈国勇艺术博物馆”项目破土动工,一切似乎都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然而命运却突发变故。2010年底,陈国勇突发脑梗,时年63岁的他左半身不遂,行动极为不便,而此时女儿正值高中学习关键期,万雪芹别无选择,只能扛起项目实际负责人的重担。她奔波于西安和丰都两地,一边操心着工地上的各种难事,一边照顾丈夫和女儿的生活。
艺术馆选址在长江边的坡地上,复杂的地势和分化的岩层给基础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建设成本加大,到了2011年,项目已投入2000多万元,艺术馆的骨架虽已成形,但后续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这时的命运似乎仍不罢休,陈国勇再次中风,病情进一步加重,面对这双重打击,万雪芹陷入了两难境地。看着丈夫无奈的眼神,她握住丈夫的手安慰道:“我们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一定想办法把艺术馆建起来。”这是她对丈夫的承诺,也是对爱的坚守。
倾尽所有,坚毅前行
2013年,女儿考上中央美院后,时年45岁的万雪芹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辞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职务,带着陈国勇回到丰都,在工地安营扎寨,全身心地投入到主持和推进艺术馆后期建设中。为了省钱和把好质量关,从室内装修、园区景观设计到材料的挑选和采购,再到施工管理和现场监督,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
2016年,万雪芹的母亲来到工地,看着女儿辛苦的模样,心疼地问道:“你到底要守着这个山头多少年呀?何苦放着好好的金饭碗不要,来这里讨生活呢?”万雪芹没有过多解释。她心里清楚,这座艺术馆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项目,而是她和丈夫共同的梦想和追求,是她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承诺。
2020年12月,陈国勇先生不幸病逝,万雪芹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她没有被悲伤吞噬,一周后又出现在工地上,指挥工人师傅们修筑石墙。为了筹集后续建园资金,多年来,她不惜变卖家中所有能变卖的资产,包括安徽宏村老宅、陈国勇的字画和自己的首饰。别人问她:“你这样做,不怕变成穷光蛋?”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谁不怕呢?但修建咏园,靠的就是一股心气,一旦停下来,心气散了,园子就建不起来了。”
在建园的过程中,万雪芹经历了无数困难和艰辛。2017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开着皮卡从丰都回西安,在黑暗中疾驰,半夜才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她又开始忙碌地打包物料,中午简单吃几口饭后,又独自开车返回丰都。这条路上,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疲惫的日夜。有一次,开车路过梁平时,夜晚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她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行,心中尽管恐惧,但她没有退缩。
2018年的一个傍晚,她开车去重庆采购材料和绿植,在涪陵境内车胎突然爆了,心中慌乱不已。冷静下来后,打电话找丰都的师傅请教如何换胎。轮胎又重又难卸,她费了好大的力气,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换上。交警赶到时,都惊讶于她一个女人的胆量。这诸多困难,并没有让万雪芹却步,只因她心中那份对爱的承诺,她要用行动去践行这份承诺,哪怕付出所有。
边学边干,雕琢精品
漫步在咏园,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仿佛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中国文人庭园。明清建筑风格的展览馆内,陈列着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精美木枋、雀替、雕花木窗以及石雕等老物件,秦砖汉瓦点缀其中,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然而,对于原本学哲学、教政治的万雪芹来说,要将这些老物件妥善安置,展现中国传统之美并加以保护,并非易事。她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咏园作为公共文化交流空间,藏品珍贵,装修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差错。万雪芹亲自上阵,对木雕、石雕等藏品进行反复梳理和整合。为了更好地修复和安装这些老物件,她专门从安徽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虚心向其请教,仔细观察老匠人如何修复破损的木雕,如何安置沉重的石雕,让每一个老物件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原有的光彩。在她的努力下,这些老物件达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被巧妙地布置在艺术馆和园区的各个角落,让游客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在展馆西侧挡土墙下亲自参与修建了一条小路,老青石板和捡来的鹅卵石相互呼应,有曲径通幽之妙;路两旁栽种的银杏,寓意福寿康健;林荫小路、花草树木与通往梅园、柚子园、桃园、杏园、锦园的石阶梯步一道,共同营造出咏园的别致景观。
当游客们对咏园环境和艺术馆的布置及其藏品赞不绝口时,万雪芹心中涌起一丝满足和欣慰。这是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对爱的承诺的具体实践,她用汗水和智慧让爱与美在这里交融。
感恩相伴,传承文化
咏园临江有一个独特的园子——归园,它完全由石头垒成,充满了古朴自然的气息。坐在归园的弘元廊桥上,眼前是浩浩荡荡的长江,身后是清澈的池塘,荷叶摇曳,鱼儿嬉戏。万雪芹和丈夫将咏园的建设之旅视为一种回归之旅,既是中国文人传统的落叶归根之情的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咏园就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在咏园建设的十几年间,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让万雪芹十分感动。他们大多是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本地人,用坚实的肩膀挑起一担担水泥、沙子,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万雪芹也常常和他们一起劳动,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工人们对她赞不绝口:“别看万老板是个女流之辈,做起事来可真不含糊,那股吃苦的劲头比我们本地女娃还厉害呢!”万雪芹知道,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咏园不可能建成。她感恩这里的山水和乡亲,是他们赋予了咏园独特的灵魂。这份感恩之情,也是她对这片土地爱的延伸,她与大家携手,共同传承着文化之光,让爱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艺术惠民,梦想绽放
历经17年的风雨磨砺,“咏园·陈国勇艺术博物馆”终于在2022年9月开园了。整个艺术馆从园林景观到建筑设计,再到室内装修,每一处都彰显着中国古典式的空间美学。陈国勇先生的画作悬挂在展厅,将人们带入充满诗意的国画艺术世界。
万雪芹并没有满足于艺术馆的建成,她深知艺术应走进人们的生活。于是她和研究生毕业的女儿一起,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比如,书画艺术体验、瓦当拓印、汉服游园、手绘团扇等,让游客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万雪芹还研习茶道和禅舞,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游客们树立榜样,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万雪芹用17年的时光,为了爱,为了给丈夫、给丰都、给艺术一个承诺,跨越山川,历经艰难,始终坚守。她的故事,是爱的传奇,是承诺的践行,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为了爱,勇往直前。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