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5年02月13日
□黄裕涛
春节期间的万灵古镇,开启了“人从众”模式。游人们在层层叠叠明清建筑味十足的古街穿梭,从长板门、穿斗墙、格子窗、吊脚楼和青砖、青瓦、青石板等古老元素中充分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共享人类非遗的美好时光。
历经千年风雨,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密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破解。比如湖广会馆、赵氏宗祠、禹王宫、大荣寨、沱湾码头……匆匆一瞥,许多人记住了这里的古老山寨、烟火美味、小桥流水,却并没有留意到古街深处还隐藏着一座钟灵毓秀、底蕴深厚的尔雅书院。
书院觅踪:藏在古镇深处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机构,有官办和私立之分。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聘山长(古代对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书院负责人谓之“山长”zhǎng)或名师讲经、讲文、讲诗。
提起中国有哪些最著名的书院,相信大家一定能侃侃而谈,比如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
万灵古镇离我居住的小区不过20分钟车程,虽然无数次游玩,却也只是对古镇厚厚的寨门、游回的画舫、崖壁的古木、河边的大佛印象深刻,对尔雅书院还真的知之甚少、印象比较模糊,于是,我打算利用这个春节好好补补课。
为避开人流高峰,我们决定正月初二下午3点出发前往万灵古镇。哪知一路走走停停,过了20分钟,还未看见万灵古镇的标志性牌坊。沿途的车流和人流已成为节日最常见的风景。看着那么多外省号牌车辆,我有些感慨,家门口的风景何时成为了打卡胜地。
40分钟后,终于快到万灵古镇了,只见沿公路两旁差不多一两公里都不间断地泊着车。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个僻静处停靠下来,然后顺着公路前行,穿过公交车站大厅,跨过入镇大环岛,顺着石板路向恒升门走去。
一路美食飘香,一路欢声笑语。经过大荣寨制高点,穿过古老的恒升门,沿石梯缓步下行,再前行不过20米,就在古街的右侧——“尔雅书院”已映入我的眼帘。斜阳打在展翅欲飞的屋檐翘角上,时光和历史在这里无声交汇。说是“藏”,似乎有点夸张。不过顺着人流往前走,却也容易一晃而过,以前我和朋友经过时就浑然不觉。
倾情创办:累累硕果压枝
说起尔雅书院,不得不说说它的创办者——喻茂坚。喻茂坚(1474年~1566年),字月梧、汝砺,号心庵,明朝法学大家、著名廉吏。生于重庆府荣昌县(今荣昌区),正德六年(1511年)中进士,历任铜陵知县、真定府知府、福建按察使、刑部尚书等职,官至正二品。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喻茂坚引疾乞休获准致仕。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喻茂坚端坐而逝,葬于家乡神龟山(今万灵镇尚书村),享年92岁。隆庆元年(1567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他为官刚正不阿、清廉有为,一生遵循“守本心、行正道”之理念,被明世宗赞誉为“天下清官”。
据《荣昌县志》记载,喻茂坚是本县自秦代以来最高级别的朝廷命官,致仕还乡时竟“囊无百金”。这里的“百金”并非百两黄金,亦非白银,乃形象说法,折合约150石稻谷,即正二品尚书两个半月的薪俸。
喻茂坚还乡后,一直有“以诗书课后生”的愿望,为了创办学堂,他遍访荣昌本地一些士绅商贾,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在其子喻祯的具体操办下,经过多方努力,直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书院终于在荣昌路孔(今更名为万灵古镇)建成投用,并正式定名为“尔雅书院”。其时,喻茂坚已86岁高龄。
以培养“明体达用、卓然大雅之才”为目标,已是耄耋之年的喻茂坚,从此开启了自己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传播自己的廉洁思想、法治理念以及为人为学理念。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喻茂坚再无精力亲授课业,便将教学之事交由儿子喻祯全权打理。
据《喻氏族谱》记载,凡是读书用功的弟子,都由族人共同出钱培养;对于贫困弟子,还免收学费。一时间,来尔雅书院读书的孩子很多。自明中期至清末,经历喻氏十五代,尔雅书院恪守祖训,对后世子孙和当地百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完成学业、考中功名的学子众多,单是喻氏家族一脉,据不完全统计就有322人,其中进士27人以上。
尔雅书院不仅在教化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斐然,还为中国革命事业发挥过重要作用。荣昌国学研究会会长、尔雅书院院长吴洪介绍,喻茂坚后人喻行果是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他是尔雅书院第十五代山长,以尔雅书院闭户课读的祖制为掩护,在抗战期间为我党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当时外地的地下党员,无论在荣昌工作的,还是路过荣昌暂住的,都以尔雅书院为落脚点、食宿点、物资供应点和“变相联络站”。保护了大批地下党同志,若干年来一直起到川东地下党的联络作用,又成为川南地下党的大后方掩护布置工作的场所。
国学赓续:
传承悠悠文脉
走近尔雅书院,门口实木圆柱上书“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此为喻茂坚亲自为后人所撰《垂训联》。与尔雅书院内另一副《训示联》互为映衬:“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养,在我子孙自修。”
走进大门,迎面放置着一块石雕的“福禄寿喜”照壁,约四尺见方,底座厚实稳固。照壁虽然斑驳风化,但莲、鹿、鱼等浮雕图案依稀可辨。吴洪介绍,照壁系康熙皇帝为褒奖喻茂坚清廉有为而赏赐。
绕过照壁,进入第二道门,一方20多平方米的天井呈现在眼前。天门、天窗、天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天井中间放置着一个石造的、呈圆形的水池,谓之墨池。墨池外沿被绿茸茸的青苔包裹,“题名金榜花开花落,苦读寒窗月缺月圆”的字迹隐约可见。沿墨池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还有一棵被裁修后发出几簇嫩绿叶片的黄葛树。稍事停留,沉心静气,不觉有几分清幽雅致扑面而来。
经过天井,入得正厅。只见正厅大门两侧垂悬着一副对联——“霜肃三台曾是中朝真御史,星回八面可为陆地昔神仙”。此联为喻茂坚生前好友明朝状元杨慎所书。据了解,杨慎与喻茂坚同榜考中进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过荣昌时,特地找喻茂坚相聚,还赠题了三副对联,另两副一题喻家新祠堂龛前——“父子祖孙家庆真符重庆,科名鼎盛世昌允合荣昌”;二题喻茂坚88岁寿联——“北斗贯丹心明刑弼教尚书第,南山颐鹤发全节完名上座仙”。
正厅正面供奉着一尊至圣先师孔子的铜像。右侧房间是国学代表人物介绍和汉服室,左边几间屋子,分别是书画室、琴与埙、孔门十哲像。二楼是教学的场所,课桌、板凳等保持过去的教学风格。此间既可以练习琴棋书画,也可以诵读四书五经。二楼还有喻茂坚生平主要事迹介绍和其子女画作展示,还藏有大量国学书籍和其他文化书籍。
环绕教室廊道,既觉书香浓郁,又觉书韵悠长。穿越时空隧道,我仿佛看见满屋子的孩子端坐书院,琅琅书声弦歌不绝。他们读书写字,他们览景抒情,他们格物言志。无边声韵,声声入耳。我不禁脱口而出:“把最美的时光雕琢成最美的模样,不就是喻茂坚创办的尔雅书院!”
吴洪说,原来的尔雅书院为穿斗木结构两层小楼,一楼为讲学的教坊及生活用房,二楼为藏书楼。后来尔雅书院被拆除,复建的尔雅书院与原貌基本一致,只是把建筑的木结构换成了小青砖。现整个书院占地面积3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平方米。几经修复的尔雅书院,既是纪念喻茂坚的展览馆,又承担公益国学讲习,目前有100余名国学爱好者定期听课,另有一些喜爱国学的家长将孩子送来接受熏陶。
群山无语,濑水有音。一草一木,文脉滋养。我深信,400多年前,荣昌人闻到了尔雅书院飘出的第一缕书香;400多年后,钟灵毓秀的尔雅书院更加清香醇厚。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